容易積水產生洪水。
而江州在秋季的降雨量佔了全年的百分之六十,這可是個雨水很充沛的西南地區,春季還有著名的梅雨季節和夏季的偏東雨,整個全年都比較溼潤的江州一年半數以上的雨水都在這段時間,可見雨量有多大。
所以這種很容易產生特大暴洪的場面在江州各地頻頻發生,只是因為江河眾多,建築城鎮避開,更主要是植被比較好,很少釀成對城鎮威脅的泥石流,很少出大事,但把人沖走時有發生。
如果不是來自山區的人,可能不太容易清楚這中間有個小區別,山洪和普通洪水的區別,特別是這一帶比較陡峭的山脈中,山洪通常就是一波流,第一下非常勐非常高,之後就恢復平順了,譬如說現在小鎮跳蹬邊的河水還有三十厘米左右才能漫過石墩,但齊雪嬌被沖走的那一刻,她站在跳蹬上起碼都是齊胸高度了!
所以這種小河山洪來得快也去得快,跟外面大河因為各地雨勢水情前後匯流進來,所以還要流幾天洪水有很大區別,石澗仁說不出來這一帶的地勢是什麼特點,更不知道專業術語叫做山峰林立,溝谷切割強烈,但他知道這裡的水勢在洪峰時候跟現在相差很大!
只要到洪水施虐地區看過的人,應該都會對那種洪水過後到處都泥濘一片留下印象,洪水裹帶的泥沙讓洪峰頭肯定是黃色渾濁的,接下來褪去以後,自然就附著在植物山體岸邊。
大河還沒退水看不到,但石澗仁從小鎮一路滑行下來,看見兩岸在現有水位線之上都有明顯的峰值水位,特別是這幾天都是在出太陽,洪水沖刷過的原生態河岸全都朝著下游指向,然後都黃澄澄一片,非常顯眼。
之前搜救隊的人肯定也注意到了這個,很多紅布條上都有標註檢查過這些痕跡是不是被齊雪嬌擦過,這也許能證明遇難者摔打的可能性。
但石澗仁是另一個思路,他一路看著紅布條過來,沒有侷限在單個紅布條上傳遞的資訊,而是結合這山洪洪峰的高度,突然想到一種可能性,這幾乎有高出來一人多的洪峰,在那一瞬間,不光充滿了河道,應該還漫過了部分山體之間的溝壑!
既然水位更高的大河在現在能倒灌進小河,小河在山洪暴發的時候也能倒灌進經過的任何一處山與山之間的低窪處,搜尋不應該只在河岸邊,而是要順著山與山之間的低谷往裡走!
甚至不應該限制深度,而是洪水倒灌多遠,就應該走多遠!
原本打算順著大河走的石澗仁立刻摸出手機,結果發現根本沒訊號,他也不著急沮喪,馬上撐著竹筏逆流而上,雖然小河流速不大,但這麼撐起來還是要把力氣的,何況他還是第一回,並沒掌握到太多技巧。
最主要還是有點心急!
慶幸自己一路這麼靜靜的飄下來,可能沒有同伴的好處就是能靜下心觀察很多細節。
洪水來的時候被陡然淹沒的植物自然被沖刷,洪峰過後,帶著泥水的植物就肯定順著水流的方向偏過去,光是看植物就能知道水流的方向,從上面下來的時候,石澗仁就看見那些洪水線之下的植物齊刷刷的朝著下游,偏偏就是在某些山谷口會朝著山谷裡,然後上面的紅布條都寫著只順向檢查上百米到三百米距離,他們覺得不可能再有任何痕跡就轉向下一個檢查點了。
可能沒經過山洪的人真的很難想象那一瞬間山洪就是這片土地的主宰,這種倒灌甚至沒有距離的限制,山洪有源源不斷的供給衝進來,只要前面沒有阻擋。
帶著這種思路,石澗仁立刻順流檢視,兩三公里之間也不過六七條山嵴,其實就有點像當年紀如青遇難的那種河邊山谷,只是這裡要小巧得多,石澗仁找到的第一個山谷只往裡面走了三十多米,就被雜草叢生樹枝填滿了山谷,觀察洪水線沒有漫過這片樹枝,石澗仁才撤出來,而第二處在對岸的山谷就寬大多了,石澗仁深一腳淺一腳的走了兩個多小時,才發現後面又是一大片緩坡下的堰塘,當時有不少洪水就分流洩進這死水堰塘裡面來,而這邊石澗仁差不多走了兩公里,周圍沒有任何腳印!
齊雪嬌沒有在這裡,但搜救隊也從來沒走到過這裡來,而洪水卻實實在在的也許只有最高峰的一瞬間衝進來過!
所以石澗仁現在不按照什麼搜救原則,不看搜救範圍,不只沿著河岸搜尋,不講理論上是不是能把一個大活人推進谷裡這麼遠,他只看洪水線,只要還有洪水流過的那種泥沙黃色,那就是他要繼續往前走的指路牌。
午後只是在竹筏邊吃了一個涼掉的糯米餈粑喝幾口水,石澗仁拴住竹筏開始走第四條山嵴間的溝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