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52部分

戰場上,還是在為航母提供防空掩護,或者是執行對地支援任務之中,“江河”級的表現都足以讓任何一名苛刻的海軍將領感到滿意。也正是如此,這級巡洋艦在整個大戰期間建造了40多艘,成為了帝國海軍在大戰期間建造數量最多的巡洋艦,也是戰場上最為活躍的巡洋艦。

說到這,話就扯遠了。相對而言,“城市”級在戰爭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比起航母,戰列艦,巡洋艦。乃至潛艇,這些大戰期間的明星級戰艦而言,驅逐艦在大戰期間並不是很受重視,特別是在唐帝國海軍中,因為其重要航線受到的潛艇威脅並不是很大,所以帝國海軍對驅逐艦地要求也與別的國家不完全一樣。在帝國海軍中,驅逐艦的首要任務除了護航之外。還必須要擔負起部分艦隊決戰的能力,而最為重要的就是其魚雷攻擊能力。

最初,“城市”級設計有三座五聯裝重型魚雷發射管,可在實際設計的時候發現,要在一艘驅逐艦上安裝這麼多的魚雷發射管,就必須要減少火炮地數量,同時佔用大量的甲板面積。在戰爭中,驅逐艦發動魚雷攻擊的機會並不是很多,特別是在執行艦隊護航任務的時候。反潛,甚至是防空能力都要比魚雷攻擊能力更重要,在帝國海軍前面加強戰艦的防空能力的時候,自然不會忘記讓驅逐艦也進行防空強化的改裝,到最後“城市”級在定型的時候。就只保留了兩座五聯裝魚雷發射管,多出的空間部署了一座主炮炮塔,以及十幾挺機關炮。

戰爭初期,帝國海軍通用550毫米重型魚雷,其效能只能算是中下,畢竟帝國海軍一直不太重視魚雷戰能力。在大戰初期,日本海軍使用地“長矛”魚雷給了帝國海軍極為深刻的“印象”,在日本戰敗之後,帝國從俘獲的一批日本工程師那裡弄清楚了“長矛”的具體效能以及設計資料。隨後又得知逃到美國去的日本流亡科學家正在協助美國人開發比“長矛”更好的氧氣魚雷,帝國海軍也立即啟動了氧氣魚雷研製計劃,放棄了之前一直在搞的電動魚雷。這就是650毫米重型魚雷的來歷,這種魚雷最先配備到了新服役的丙型與丁型潛艇上,後來也陸續配備到了驅逐艦上。在常薦新率領第三特混艦隊遠征的時候,第三特混艦隊的驅逐艦上全都換成了650毫米重型魚雷發射管,這也正好體現出了大型驅逐艦的好處,其寬大的艦體空間擁有足夠地改進與升級餘地,不用為換裝更大,更重的魚雷而發愁。

650毫米重型魚雷的效能與日本的“長矛”魚雷比較類似。其最大能夠達到20海里的射程。即使以最快速度也能夠達到12海里的射程已經足夠使用了。畢竟射程再提高的話,那麼能否命中目標都成了問題。帝國海軍提高魚雷的口徑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加強魚雷的戰鬥效能,而是要提高魚雷的安全性。日本人在設計“長矛”的時候就很少考慮到安全性,因此“長矛”魚雷的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且很容易發生自爆。也許日本海軍可以容忍這些缺點,可帝國海軍是不能容忍的。在受到技術限制的情況下,為了提高魚雷的安全性。那就只能將魚雷做得更大一點,增加了更多地專用安全設施。

可以說,650毫米魚雷可以對付任何一種海上目標,這也是驅逐艦上唯一一種可以對戰列艦構成威脅的武器。就算軍務艦地主裝甲帶能夠擋住16英寸穿甲彈的直接打擊,可是任何一種戰艦的水下防禦能力都是相當有限的,戰列艦也不例外,別說那幾艘英國海軍的老式戰列艦,就算是“新省會”級,以及美國海軍的“依阿華”級,以及更大的“蒙大拿”級戰列艦,只要被650毫米魚雷命中的話,那不死也得重傷!

八艘發動魚雷攻擊的驅逐艦全都攜帶著這種致命的武器,而在它們的後面,還有十幾艘巡洋艦與戰列艦在為其提供火力掩護。如果薩摩維爾此時知道這些驅逐艦上都帶著足以使其完蛋的魚雷的話,也許他會從新考慮一下該怎麼與第三特混艦隊作戰了。可是,薩摩維爾並不清楚,而且在混亂的戰場上,英國戰艦上的雷達甚至沒有能夠及時發現脫離了主力編隊的驅逐艦群,等到英國戰艦上的官兵們反應過來的時候,恐怕已經來不及攔截這些驅逐艦了!

第二十二卷 勝利航線 第五十五節 致命錯誤

第2驅逐艦編隊裡的八艘驅逐艦沒有衝得太近,在以往的魚雷攻擊中,驅逐艦至少要靠近到敵艦5海里範圍之內才能夠發射魚雷,而且最佳的魚雷發射距離是在3海里之內,這主要是受到了魚雷射程的限制。而650毫米魚雷在以68節的最快速度航行的時候,其最大射程都能達到12海里,如果只是為了打亂敵人的編隊,而不以擊沉敵人的戰艦為目的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