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86部分

仲民的主要目的不是奪取據點,而是沿途拔除敵人的要塞,並且藉此機會鍛鍊艦隊的官兵。更讓他頭痛的是陸戰隊跟進的速度。翁一鳴一直在開普敦負責後勤方面的工作,甚至將陸戰隊的指揮權都交給了姜仲民。大批的作戰物資還囤積在科倫坡的倉庫裡呢。另外,登陸艦隊也是問題百出,到現在,還一直是由艦隊在支援陸戰隊,登陸艦隊一直留在了開普敦,沒有趕上來。

這也正是帝國海軍在大西洋上作戰的一大難題。漫長的後勤補給線,上萬海里的運輸航程,極大的限制了部隊的推進速度,也限制了陸戰隊投入兵力的數量。從當時帝國海軍自己的統計結果來看,要讓一名艦隊,或者是陸戰隊的官兵在前線作戰,就至少需要在後方安排四名後勤保障人員。而第二艦隊擁有大概3萬名官兵,遠征的陸戰隊至少需要有兩個師的兵力在前線作戰,這又是3萬多名官兵。這就需要至少25萬後勤保障部隊,需要動用至少400艘運輸船隻來運送作戰物資。不說沿途需要消耗多少物資,僅僅是指揮與安排這些後勤保障部隊都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麻煩還不止這一點,到五月二十日,也就是在姜仲民指揮的艦隊轟炸了聖多美的第二天,德國的“遠東艦隊”到達了開普敦。這支艦隊的規模只比第六特混艦隊小一點,也有一萬多名官兵,也需要大量的彈藥燃料。這些,都得由帝國海軍提供。可以說,當時最忙碌的不是在前線的姜仲民,而是在後方組織後勤工作的翁一鳴。

帝國陸戰隊沒有去攻佔聖多美,翁一鳴與姜仲民在這個時候都認識到了沿途北上的麻煩有多大,敵人的抵抗還是次要的,最大的麻煩還是後勤補給,以及佔領沿途要塞與據點需要投入的陸戰隊數量。

二十二日,姜仲民率領艦隊返航了。在談仁皓回到舟山之前,姜仲民就回到了開普敦,而且隨即就與翁一鳴一起向海軍司令部提交了新的遠征計劃。顯然,兩人都放棄了之前的作戰計劃,知道沿途北上是一個艱難的任務。

這份新的作戰計劃就在檔案的後面,談仁皓沒有急著看。他反覆思考了第二艦隊在南大西洋上的作戰行動,姜仲民沒有犯錯誤,主要的原因不是他指揮出色,而是敵人沒有做出什麼像樣的抵抗。當然,真正的麻煩不是敵人的抵抗,而是南大西洋上獨特的地理因素。在前後思考了一番之後,就算還沒有看姜仲民他們的新計劃,談仁皓也能夠大概猜出,姜仲民與翁一鳴的新想法了。

第二十一卷 長途奔襲 第八節 北上的通道

不管是陸戰,還是海戰,對後勤的依賴性都是特別巨大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在千年前就被古代軍事家總結出來的名言就足以證明後勤保障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到了現代戰爭階段,彈藥,燃料,食品,水,零備件,衣物,藥品等等戰爭物資的消耗更加驚人,而這些物資都屬於後勤保障的範圍,沒有了強大的後勤保障,那就不可能有前線上的輝煌勝利。

縱觀整個大戰期間的戰役,都可以明確的發現一點,那就是每一場戰役中,交戰雙方的後勤投入都遠遠大於在前線的投入。太平洋戰場上也是如此,從25年開始,唐帝國海軍投入前線的作戰部隊總數很少超過50萬,而在後方執行後勤保障任務的兵力則一直在200萬以上。在進攻澳洲大陸前後,帝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後勤保障兵力甚至超過了300萬!

相對而言,太平洋戰場對帝國海軍是比較有利的,廣袤的海洋,便捷的,基本上得到了掩護的運輸航線,完善的基地網路,以及適宜的天氣,這些都是後勤保障方面的有利條件。一般情況下,從帝國本土港口出發的船隊只需要半個月到二十天的時間就能夠將物資送到前線戰場上去,船隊往返一趟,算上裝卸貨物的時間,也就最多兩個月而已。而全年中,除去正常維修的時間,一艘運輸船能夠在前線與後方跑至少五個來回。另外,採用分段式運送的方法,還能夠有效的提高船隻的利用效率。可正是在這一比較有利的情況下,帝國海軍仍然得在太平洋上集中超過2000艘的運輸船隻才能夠為前線作戰部隊提供充足的作戰物資!

南大西洋上的後勤保障條件就要惡劣得多了。

從航程上考慮,就算從帝國南端的廣州港出發,在不遇到任何惡劣海況地理想情況下,一艘平均速度為12節的運輸船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夠到達開普敦港。這還沒有計算沿途靠港補充燃料,以及天氣因素造成的影響。在絕大多數時候,一支船隊平均需要四十天的時間才能夠從廣州到達開普敦。如果出發港口是在帝國東部的話,那還得加上兩三天。也就是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