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護航戰艦。
這次,艦隊防空戰鬥機的攔截距離只有20海里,而艦隊防空火炮地殺傷範圍近8海里,戰鬥機只能在12海里的範圍內作戰,攔截時間不到五分鐘。戰鬥依然打得非常激烈,大部分防空戰鬥機都沒有剩下多少炮彈與燃料了,但是在美軍轟炸機與護航戰鬥機面前,這些“隼”並沒有退卻,他們的任務就是保護航母,每一名戰鬥機飛行員在編入了航母艦載戰鬥機部隊的時候都被告知,在航母受到威脅的時候,就算是犧牲自己,也必須要保證航母的安全,絕不能有半點的遲疑。
二十多架“隼”與二十多架“海盜”廝殺在了一起,雙方都在拼命,美軍飛行員也興奮了起來,只有一艘航母了。而且還是一艘受了傷,正在加速的航母(美軍轟炸機到達的時候,為了控制住航母上的大火,“呼倫湖”號航母的速度已經降低到了18節,而航母從18節加速到33節,至少需要五分鐘的時間),幹掉這艘航母,他們就獲勝了。當然。這些美軍飛行員都沒有意識到一點,飛在他們前面的第51特混艦隊的轟炸機在哪?如果這些轟炸機已經投完了彈藥,那麼就應該返航了,而在路上他們應該遇見的,可他們並沒有遇到第51特混艦隊的轟炸機(被打散了的護航戰鬥機是從不同方向上撤退的,而且這些戰鬥機早在轟炸機群被幹掉之前就已經撤退了)。在這個時候,恐怕也沒有一名美軍飛行員在考慮這個問題,他們的眼裡只有那一艘垂死掙扎的航母。
這次在戰艦上的大口徑高射炮怒吼起來的時候,“隼”並沒有撤出戰鬥,在前面的攔截中。他們只擊落了不到十架美軍轟炸機。而在美軍的機群中,一共有66架轟炸機,還有五十多架美軍轟炸機在繼續前進。就算戰艦上的防空火炮再神勇,也不可能阻擋五十多架轟炸機的攻擊!
戰鬥打得異常的慘烈,VT彈不會識別敵我目標,炮彈在離開炮口之後,電磁近炸引信就被啟用,只要靠近了金屬物體就會爆炸。炮彈主要依靠爆炸時產生的碎片殺傷目標,而為了增強效果,每一枚120毫米炮彈中還有500多顆5克重地鋼珠,這些鋼珠灑開之後,不僅能夠摧毀飛機。
還能夠幹掉飛機裡地飛行員(VT彈也因此得到了“飛行員殺手”的稱號)。在艦隊防空時,戰艦上的炮手是無法分辨敵我戰機地,而且就算分辨了出來,在激烈的戰鬥中,誰能夠控制住炮彈只打向敵機,而不打向自己人的飛機?
“隼”在拼命的攔截美軍戰機,而美軍的轟炸機也在拼命的突破防空炮火與戰鬥機組成的火力網。這次,美軍飛行員並沒有“失望”,他們也領教到了VT彈的厲害。在8海里到3海里這段距離中。轟炸機只需要大概2分鐘的時間就能飛完,而在2分鐘之內,一門120毫米高射炮可以發射至少40發炮彈,對付至少四個目標,而當時第二特混艦隊參戰的戰艦上一共有184門120毫米高射炮,其中有六成能夠作戰(另外四成在背向美軍轟炸機來襲地方向,無法使用),也就是大概有100餘門120毫米高射炮在作戰,2分鐘之內可以發射至少4000發炮彈,在整個大戰期間,平均100發120毫米VT彈就能擊落一架敵機(這個效率已經相當高了,在VT彈問世之前“000發120毫米炮彈也不見得能夠擊落一架敵機),VT彈投入使用的初期效率還沒有這麼高,但150到200發炮彈幹掉一架敵機還是能做到的,也就是說,美軍在進入到艦隊內層防禦圈之前,有近30架轟炸機被120毫米高射炮給揍了下來。
任何一次戰鬥都不能用統計學來計算戰果,畢竟戰鬥有偶然性,而且這個偶然性還很重要。不過,對整場戰爭是可以用統計學來計算戰果的,而且實戰效果與統計計算出來的戰果並沒有太大的偏差。這次也不例外,美軍轟炸機在突破艦隊的外層炮火防空網的時候,就有27架轟炸機被揍了下來,而戰後統計,第二特混艦隊的防空戰艦在這場戰鬥中總共發射了4200餘發VT彈,也就是說平均大概155發VT彈擊落一架美軍戰機。這個戰果與戰後統計地平均結果是很接近的。
突破了戰鬥機與大口徑高射炮組織起來的防空火力網的美軍轟炸機有23架,而此時艦隊裡的大部分戰艦還在回到編隊裡的位置上,80毫米高射炮與其他小口徑高射炮組織起來的火力網上有幾個巨大的漏洞。美軍飛行員也很快發現了這幾個漏洞,能夠突破前兩關的都是美軍中最優秀的飛行員,其中不少參加過之前的戰鬥,甚至還有一批是“菲律賓海戰”時的老飛行員了。
23架轟炸機中,有14架SBD,9架阻a——這兩種轟炸機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