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誰還敢輕捋其鋒芒?燕王和寧王一除,我敢保證,餘者會自動自覺的向朝廷上表,自己請求削去王爵,回京終老,就算那些小藩敢反抗,可他們的實力太弱,終不是朝廷王師的對手,朝廷一戰便可定乾坤”
蕭凡看著朱允炆,堅定地道:“所以,若欲削藩,必先削燕寧二王,二王若削,削藩可以說是成功了一大半了。如此削藩,方可保大明社稷不動搖,皇權正統於建文一脈代代相傳”
朱允炆聞言沉默半晌,他的眉頭皺得緊緊的,彷彿在思考蕭凡這番話的可行性,稚嫩的俊臉此刻一片成熟凝重的色彩,這個時候的朱允炆,看起來才像是一個真正手握至權,決定天下興衰的皇帝。
良久,朱允炆抬起頭直視蕭凡,目光沉靜,甚至隱隱泛出幾分睿智的光芒,不喜不怒,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
蕭凡心中油然而升一股欣喜,這才是他希望看到的朱允炆,這才是大明第二代君王該有的樣子,若欲創一個堪比唐宋的建文盛世,皇帝應該有超凡的冷靜和智慧,還應該有一個懂得明辨是非,善於選擇正確意見的頭腦。
“蕭侍讀,你說的話,比黃先生的有道理……關於削藩一事,你可有具體條程?”朱允炆語氣平淡,顯然蕭凡的意見他是認真思考過後才謹慎認同的。
蕭凡一喜,急忙道:“具體的措施是,首先,朝廷兵馬不必調動,更不可動小藩,首先要解決的,便是朝廷軍中的軍事人才問題,只有培養出一大批軍事素質優秀,對大明皇室忠心的中下級軍官,將他們分散投入到朝廷各千戶所,才能保證朝廷軍隊的戰鬥力,以及對我大明的徹底效忠,征戰之時如臂指使,如此方可戰無不勝,不論解決任何事情,提升自身的實力都是最重要的。”
朱允炆若有所思道:“這就是你曾跟我說過的改革軍制吧?興軍備,開武舉,辦軍校,這是你的初衷嗎?”
“是的,陛下,這是強國之根本。朝廷強,藩王則弱,北元則弱,藩外萬邦皆弱,此消彼長,方可令我大明威震天下,號令宇內。”
朱允炆想了想,苦笑道:“想法是好,可這是抑文而興武,黃先生他們必然……”
話沒說完,朱允炆便搖了搖頭,道:“這條先放著吧,我會記在心裡,擇機而行便是。你繼續說……”
蕭凡也嘆了口氣,受人掣肘的滋味,實在很不好受。
“其次便是針對藩王了,我認為,削藩不可妄動,要麼不聲張,靜無聲息,朝廷可以各種方式對藩王進行賞賜籠絡,並暗示各藩王朝廷國策不變,諸王各守藩鎮,朝廷絕不干涉半分,以慢諸王之心,一旦朝廷做好了準備,天時地利人和皆備,那時派一得力大將率大軍以最快的速度撲向北平府,以雷霆萬鈞之勢直入燕王府,擒賊擒王,燕王入朝廷之手,北平削藩可以算成功了。”
朱允炆嘴唇蠕動了一下,忍不住道:“蕭侍讀,你別忘了,燕王還有三個兒子,拿住了燕王,他那三個兒子能眼睜睜看著他們的父親被拿入京師嗎?”
蕭凡奇道:“先帝駕崩之前,燕王不是已經派了他的三個兒子進京,現在已快到京師了嗎?”
“對呀。”
“那不就得了,他那三個兒子進了京,還由得他們嗎?”
朱允炆張大了嘴:“…………”
沉默了一下,蕭凡也睜大了眼睛驚道:“你該不會還想著放他們回去吧?”
朱允炆嘴巴立馬閉上,神色卻有些尷尬,合著他還真有這種想法。
蕭凡瞪大了眼睛,目光充滿了乞求:“陛下,告訴我……你不會這麼蠢的,對不對?對不對?”
朱允炆頓時騎虎難下,乾笑道:“……當然,那當然開玩笑,我怎麼會做這種蠢事呢?蕭侍讀你太小看我了,嘎嘎……”
蕭凡釋然笑道:“我就說嘛,陛下就算是蠢,也不至於蠢到這個地步啊,縱虎歸山,哪怕是縱三頭小老虎,那也是心腹大患,陛下定然有數的……”
朱允炆繼續幹笑,目光閃爍不已:“…………”
蕭凡也笑,趁著朱允炆沒開口,先拿話把他擠兌住,以後黃子澄那幫老傢伙再說什麼扣押燕王世子非仁義之舉這樣的屁話時,自己就有底氣反駁了。
蕭凡繼續道:“第三嘛,朝廷現在很有必要派一個欽差大臣北上,向各藩王,主要是燕王表達朝廷的善意,以慢其心,順便探聽他的實力,麾下各將領的為人脾性,察訪藩王封地內的民生風俗等等,這些都是很有必要做的,錦衣衛雖然在北平佈置了密探,但很多訊息沒有明面的身份,是很難打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