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部分

雲南地處西南邊陲,素被視作“煙瘴蠻荒”,自古便是“天高皇帝遠”的去處,中央政府的統治往往鞭長莫及。“###”期間,極“左”路線極為猖獗,農場知青深受其苦。1973年全國知青工作會議上,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是發現問題最多,屢被點名批評的單位之一。知識青年初到雲南,滿懷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豪情,###年後,豪情早已消磨殆盡。令知識青年一籌莫展的有以下一些難題:

(一)性別比例失調,大批青年婚姻問題無法解決。雲南農場的知識青年基本是1970年以前上山下鄉的“老三屆”(66、67、68屆)中學畢業生。最大的已經33歲,平均年齡28�3歲。按國家制定的標準:男25歲,女23歲為晚婚年齡。雲南農場的5�5萬知識青年均早已達到或大大超過晚婚年齡,但由於男多女少,婚姻成為“老大難”問題。1978年的調查結果表明:全農場系統的男知青比女知青多出2�7萬人。當時全部知青不過5萬之數,足見性別比例失調的嚴重程度。造成這一問題的基本原因是女知識青年的返城率和離場率均高於男知識青年雲南知青辦:《情況反映》1978年10月,轉引自鄧賢:《中國知青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版。。長期以來,農場的女知識青年總是想方設法在場外找物件,為日後返城創造條件。還有一部分女知識青年長期逗留家中,一去不歸。另外,農場部分女知青雖年近30歲,仍不願在農場找物件,安家,對於返城存有希冀。有的男知青沮喪地說:看來不是打光棍就是做和尚了。有的男知青甚至準備到深山老林裡找前清充軍到當地的漢族後裔結婚。許多男知青為此感到苦悶。

(二)知識青年奮鬥多年,農場面貌無大改變,物質條件艱苦,文化生活貧乏。知識青年最早到農場的已10年之久,但仍有50%—70%的人住在陰暗潮溼的茅草屋裡。不少草房不能避雨。基本生活條件無保障,長期缺油缺肉少菜,過的是“九(韭)菜一(鹽)湯”的生活。

(三)工資待遇低。1978年,青年職工一般是二級工,工資31元;而城市企業的二級工工資是38�5元。不少青年生活拮据:每月工資用於伙食12元,上街買菜和盤纏10元,抽菸少則五六元,多則10元,所剩無幾。有的知青探親回家使家裡的舊債未清又添新債。父母問:“我們為你操了那麼多心,花了幾千元錢,為什麼你在那裡還是這樣苦?”

(四)社會地位低。農場少數知識青年打架鬥毆、搶劫偷盜,走向###,在社會上造成壞影響,累及多數知識青年的名聲。幾個人結伴看電影,別人就側目而視,認為是“流氓”。上館子叫幾個菜,被懷疑是偷來的錢。回家探親,至親好友詢問:“怎麼還沒有離開農場?”有的躲在家中不敢見人。

(五)不斷有人離開農場,引起人心浮動。全農場系統知識青年已走了一半。每走一個人就波動一大片。北京和昆明市的知識青年所剩無多,上海、四川知識青年能遠走高飛的卻很少。據統計,生產建設兵團組建初期,知識青年中,各級幹部(含地方、軍隊縣團級或行政十七級以上)子女約佔總數的6%—7%,即近1萬人。其中高階幹部(地、師或行政十三級以上)子女約1300餘人。1971年###事件後,一大批幹部恢復了職務,重新擔任領導工作,知青中的幹部子女隨即遠揚。1974年,留在兵團的幹部子女僅剩千人。到1978年下半年,這樣的知青已不足百人引自鄧賢:《中國知青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版。。由於“走後門”之風經久不衰,往往該走的走不了,不該走的卻走了,引起知識青年很大不滿。知識青年中流傳著“高階幹部送上門,中級幹部開後門,一般幹部人託人,老百姓盼望開大門”順口溜黃基秉:《快要發黃的信》,《青春無悔》,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第504頁。。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雲南農場知青“勝利大逃亡”(2)

(六)傷、病、殘現象普遍,非正常死亡增多。知識青年剛到邊疆時,熱情高,幹勁足,勞動強度大,但一些幹部不懂愛惜青年人身體,加上生活條件差,青年體質普遍下降,營養不良。有的單位貧血者約佔70%;血色素指標:男青年平均9克,女青年平均8克,最低的僅5克。青年幾乎百分之百患有胃病、風溼性關節炎、肝腫大。女知青患婦科病的比例很高,不少人在月經期間照樣下水田,上山開荒。1976年6月的一份調查報告稱:橄欖壩農場八分場傷、病、殘者348人,佔青年總數的25%。完全喪失勞動力的就有16人。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