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1944年3月3…8日發生的瓦魯班戰役更是讓中國裝甲兵揚威異域。1944年2月中國政府應英國的要求,派遣軍隊遠征日軍佔領下的緬甸,與盟國初次並肩作戰。1944年3月3日,駐印坦克第1營奉命反攻緬北,打通中印公路,該營在胡康河谷穿越原始森林,迂迴敵後,於3月8日直撲瓦魯班,一舉攻入日軍素稱精銳的18師司令部,摧毀其指揮機構,使大部隊得以迅速進入胡康河谷,扭轉了緬甸戰局。

在之後所謂的“延安戰役”和“金門戰役”中,國民黨裝甲部隊參與內戰。“延安戰役”中,我人民解放軍戰術性的暫時撤離在國民黨軍看來竟成為“決定性大捷”,陝北解放軍隨後一系列成功的圍殲戰則讓國民黨軍的“大捷”很快變成了笑話。

1948年10月24日,國民黨裝甲兵坦克第1團1營抵達金門,開始與解放軍進攻金門的部隊展開作戰,激戰兩天後我軍撤退。蔣介石為此向坦克部隊頒發了“金門之熊”榮譽旗一面。但後來有訊息稱,號稱“金門之熊”的坦克當時實際是損壞在海邊上不能動,正好我軍在此處登陸,“金門之熊”為保護自己無奈地開了炮,陰差陽錯,最後竟然成了“英雄”。

蔣介石之子、前臺軍裝甲兵司令蔣緯國認為,“四大戰役”中尤以瓦魯班戰役最為裝甲兵自豪,因此把每年3月3日定為“裝甲兵紀念日”,以表彰瓦魯班戰役中裝甲兵的英勇事蹟,而這也是臺軍裝甲兵隊慶暨校慶的由來。

1949年裝甲兵學校在臺中西屯覆校,後因校務校地發展的需求而遷校。先遷至清泉崗,1964年復遷至新竹湖口長安營區,即目前駐地所在,1969年底正式改編為“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暨裝甲兵學校”。臺軍一度認為,未來臺澎防衛作戰形態,濱海地區城鎮將是攻守必爭之地,當臺軍無法殲“敵”於海上時,就須依靠一支具有高度機動力、強大火力及防護力的部隊來阻擋“敵人”的腳步,而當前臺軍部隊中,具有如此能力的部隊也只有陸軍主力——裝甲部隊。因此在馬英九上臺,陸軍重受重視的背景下,臺軍裝甲部隊的改革和發展就成為臺軍改革的重中之重。

臺軍“裝甲兵紀念日”(2)

最後的“王牌”

*時代,臺軍建軍思維的調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軍對臺海局勢及兩岸軍力評估的影響。美軍評估認為,臺軍當前最大的弱點,即解放軍近年來建軍重點加速海、空軍及導彈力量的現代化,而臺灣仍把注意力集中在反登陸作戰上,因此軍隊也以地面部隊為主,陸軍員額遠超過海空軍,同時各軍種協同作戰機制也仍未建立。為此,臺軍將過去“制空、制海、反登陸”戰略指導中的“反登陸”調整為“拒敵境外”。一旦戰爭爆發,臺海、空軍傾全力阻“敵”,並引入國際介入,避免戰事發展到臺灣本島。可是這種觀點臺灣陸軍將領根本不接受,歷任陸軍總司令都一再強調,海、空戰會結束得很快,決勝的關鍵是地面戰,地面戰未打完,戰爭即未結束。

臺軍聲稱,裝甲部隊是臺軍綜合火力最強的部隊。以坦克為主、諸兵種編成的裝甲旅自行化程度高,既能獨立實施機動作戰,又能與其他軍兵種聯合作戰。主戰坦克上的105毫米線膛炮、旅屬炮兵營M…109A2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反坦克導彈,構成強大的支援火力、壓制火力和反裝甲火力。除裝甲營外,還有裝甲步兵營、炮兵營、支援營和工兵連、通訊連等,持續作戰能力和戰鬥保障能力較強。每個裝甲旅無論是人員還是裝備均實現了裝甲化、自行化,具有全島跨戰區機動能力。特別是其反裝甲能力較強,如“陶”式、“地獄火”、“標槍”等反坦克導彈數量大、精度高、破甲力強,構成了空地反坦克火力配系。

2004年10月,臺陸軍總部決定,聯合中山科學研究院共同建設第一支數字化坦克旅。臺軍首先在陸軍中的“王牌部隊”——駐紮在新竹湖口的第542裝甲旅進行試驗性編裝。該旅部署位置十分重要,被臺軍視為“反擊大陸登陸作戰”的主力,裝備有M…60A3、C…M11、CM…12、M…41D、M…118A1和M…88A1等裝甲車輛。臺軍把數字化作為當務之急,計劃試點成型後,2009年在各裝甲部隊中全面推廣。屆時,臺軍將依序先在北、南兩地建構數字化坦克旅,再在中部、東部做類似編裝。

臺軍設想的數字化,就是利用偵察衛星、預警機、無人機、偵察直升機、裝甲偵察車、車載及單兵目標定位儀等多種手段,形成全方位立體觀察,對戰場實時監控,將戰場資訊透過高速電腦、專業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