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7部分

“扞關”,或者“江關”,位於長江北岸的赤甲山上,為昔日巴、楚相爭時巴人所建,控扼險要。漢代將關城擴建,置魚復縣,同時在其對岸(長江南岸)修建新關,設定江關都尉以鎮守之。

魚復縣和江關隔江對望,城、關之下便是洶湧奔流的長江。從秭歸西直到魚復東,近二百里地江水湍急,且因水下暗礁而形成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漩渦,實為行舟至險處——就是後世的“瞿塘峽”。即便順流而下,到這裡一個不慎,也往往船覆人亡,更何況是溯流而上呢——此為第一重險。

此外還有二重險,是在陸路。瞿塘兩岸斷崖壁立,高數百丈,如同門戶,故名“夔門”,本來無路可通,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鄉民在江北山崖上硬生生開鑿出一條道路來——是為瞿塘古棧道。名為棧道,其實更準確點兒說應該叫槽道,與蜀地棧道不同,不是凌空架木而成,腳下踩的倒還是土路。這條槽道不是用來通行商旅的,而是縴夫所履,用來拖船上峽的。

所以魚復附近有三重險:一險是縣城和江關當道而立,使得攻方部隊難以展開,攻取不易;二重險是江水奔湧,船隻難行;三重險是溯江而上只能靠拉縴,但縴夫行走在槽道之上,只要一小隊士卒就能把他們全都放倒嘍,然後船隻脫纖,順流而退還是好的,很可能直接就打著轉兒陷進漩渦,就此沉入江心……

這三重險要怎樣逾越?需要花費多長時間才能夠奪取魚復,攻入巴中?是勳是徹底的無計,只能寄希望於魯子敬、司馬仲達他們的用兵之能了……(未完待續。)

第二十八章、古代科技

其實對於魚復附近的三重險,荊州方面軍的心理比是勳要坦然得多。

這是因為在去歲計劃分三道大舉伐蜀之前,荊州方面就對入蜀要隘進行過反覆的偵察,並且擬定了相應的作戰計劃。尤其荊、益相接,透過長江勾通商旅,無論水路還是陸路,對於地勢之險、軍行之難,早就有了明確的認知,自然也有了一定的應對之策。

反倒不象北線,對於漢中地區的蜀軍佈防,早有密探報至長安——雖然未必全然準確,可也不會兩眼一抹黑——乃可應勢用謀,但等拿下漢中,再想深入蜀地,戰爭迷霧便逐漸濃厚了起來。因此是勳才會慨嘆,原來蜀道之險要遠遠勝過從南山諸孔道進入漢中,也因此曹真攻打白水關捉襟見肘,若非是勳大施“妖法”,幾乎難以寸進。

話說在東線,司馬懿和魯肅幾乎是前後腳趕到的江陵,荊州刺史賈逵則早就把一應糧秣物資都準備好了,於是擇日誓師出征,以向魚復。大軍才到秭歸,司馬懿就寫信去勸說甘寧投降,許以厚爵,但被甘興霸一口給回絕了。

司馬仲達按查地勢,決定主力從江北挺進,以向魚復,使將軍張熹率四千軍沿江南以攻江關。他跟魯肅商量了,說:“我軍四倍於敵,即敵扼守險要,亦未為難破也。但恐遷延日久,大都督獨在漢中,孤懸難進矣。但期子敬水師建功。”

魯肅點頭說:“吾今已有定計也,仲達勿憂。”

於是親率水師大小舟船百餘艘,溯江而上。直向瞿塘。他事先已經找到了多名擅長在塘上行舟的老船公。作為嚮導。就理論上而言,可以有驚無險地穿越瞿塘峽,直入巴中。

當然啦,那是在前方無敵阻礙的前提下。甘寧也是水上出身,早就準備了數十艘戰船,橫列江上,以阻魏家水師,同時還派部將婁發率部埋伏在江北槽道附近。吩咐他:“賊若使軍在前,便以石木堵塞道路,勿使前也;若縴夫在前,乃可放箭射殺之。”

魯肅果然命荊州將蘇飛率軍在前,婁發按計殺出,伐木鑿石以斷槽道,蘇飛急忙奮勇衝上,來奪通路,雙方便於狹道上激戰起來。不時傳來驚呼和慘叫,傷亡士卒中只有三成是被敵軍刀劍弓矢所害。剩餘七成全都為失足墮入崖下,江水一卷。便即屍骨無存了。

前方殺作一團,後面的縴夫拖拉著大小船隻,到這兒就過不去啦,只得止步。可是倘若一直拖纖前行還則罷了,這一停頓下來,肩膀上的纖繩反倒顯得更加沉重,有幾名縴夫幾乎都要趴在地上,手足並用朝前匍匐了,可是江上船隻左右簸盪,仍有被激浪捲走之虞——而且纖繩越繃越緊,眼瞧著就要吃不住勁兒啦。

因為是拖纖前行,所以魯肅水師只能排成一字長蛇,只要有一組船纖繃斷,船隻打橫過來,整個佇列都會散亂,並且各船將相互碰撞,最終必然傾覆。魯肅一看情況不妙,當下下令:“放纖索,斷輪索!”

座艦高舉旗幟,左右搖擺,各船先後響應,時候不大,命令便即傳達到了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