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而已,想不到,你已退去雛羽,長出鷹鱗,一身陰陽本事真是扶搖而上啊!”
“如果我曾推命測勢,絕不會任你魚躍龍門。”
“可惜!”
“可惜!”
看似心狠手辣,目光戾絕的鬼火道士,說話時,沒有其他邪祟死物那般陰陽怪氣,言語鏗鏘有力,看著不像是一個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存在。
“其他撈陰門高手呢?”我說道。
“他們出現,亦不過是烏合之眾,對你而言,有什麼意義嗎?”鬼火道士悠悠念道,隨即,他一步步走來,經過我身側時,故意繞走幾步,到達七星巨棺旁,又聽他開口道,“崔浩,你知道此棺嗎?”
“寒泉鬼市、幽嶺、無佛寺、鬼頭門等等高手彙集這片地帶,就是為了它?”我反問。
“此棺不是皇陵葬槨,乃是七星風水巨棺,傳說棺內,藏著能讓人長生不死的靈丹。”鬼火道士面色狠戾幾分,壓低了聲音道,“我研究了十年,夜以繼日,一刻不停,最終才得出了一個驚天秘密。”
我沒有問,鬼火道士就開口了,說是需要“神明血”!
只是。這世間哪來的“神明?”
鬼火道士直勾勾盯著我,眼神裡的殺戮寒芒變得強盛起來,“崔浩,你的命,你的血,長祭陰夜,相信這口風水巨棺就會開啟了!”
我立即道,“其他人都被你殺了?”
鬼火道士搖頭,說他沒有那個念想,也沒有那個能力,說寒往生、馬上天他們在閉關,因為這半月時間,每個人都損耗巨大,需要時間恢復。
我正要動手,鬼火道士卻是擺手示意我止步,我說你怕死了?
鬼火道士站在棺旁,自顧說著,都是與七星風水巨棺有關的古老資訊,說埋葬巨棺的墓,屬於是兩大“石塊”為兩座“三合土”夯制的墓葬,對其頂部為什麼呈“人”字形的含義進行了探討。經對整座棺槨的勘測,在棺槨的兩頭頂部分呈“人”字形,其含義是象徵“陰”、“陽”,而“陰”、“陽”則代表“幹”、“坤”。再者,棺槨頂部所呈的豎形“凸”狀,則象徵“龍脊”。從“風水”學的角度說,這就是“龍脈貫陰陽”或“龍脈接應天地之氣”之意。
以此推斷,當年這兩座“三合土”棺的夯制者,是刻意將“幹”、“坤”和“龍”的象徵附於棺槨形狀之上,並以此來隱喻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據古代喪葬制度的歷史文獻記載,在中國曆代帝王陵中,秦、西漢以前的墓向多為坐西朝東。東漢時墓向改為坐北朝南,唐代以後,凡帝王陵“坐北朝南”幾乎形成制度。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把北象徵為臣服。皇帝稱“南面稱尊”;臣服之人為“北面稱臣”。正因為正南這個方向如此尊榮,所以,除了皇帝和宮殿、廟宇之外,誰也不敢取子午線的正南方向,否則,是犯忌而獲罪。
我國曆代帝王的陵墓之所以選擇坐北朝南向,其寓意就是以示死後也要君臨天下。
為此,在風水學裡就有了:坐北朝南,皇帝位;坐西朝東,富貴家。
對此,我以前在網上有過一些瞭解,當時網路上的帖子,也是介紹兩座“三合土”棺的葬式,那座墳與鬼火道士所說差不多,不僅朝向為坐北朝南,在墓地的選址上也應驗了“陵地的選址與天象有關,陵址的前後左右要有山,象徵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以山象徵天上的星座,而皇帝的陵則位於星座之間,自然皇帝也置於天宮之上。”這樣的地理環境了。
有專家經考證後指出,中國歷史上帝王陵寢的體制,雖然開始也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但是,在明朝時才得到逐步完善起來的。這則是朱元璋始以“孝陵”新創了一套帝陵體制。
“孝陵”,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
《大明孝陵神宮聖德碑》記載,朱元璋“審天象,作地誌”,所以,“孝陵”是採用了象天法地,以“天帝”所居之“北斗”位居中央,周圍按二十八宿構成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環繞的神秘佈局。
——
鬼火道士又說,七星風水巨棺的“尺度”是按照漢代“丁蘭尺”刻度排布。
所謂“丁蘭”,是漢代《二十四孝圖》裡《丁蘭刻木祀》典故的孝子:丁蘭自幼父母雙亡,時常思念父母,就用木頭雕刻成父母的形象,供在堂上,如同父母在世一樣,早晚都要向雕像跪拜請安。地方官很敬佩丁蘭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