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之說。《周易》和《洪範》兩書,在漢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
《周易》起源於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又源於"河圖"、"洛書"。到了宋代,大理學大家朱熹在其易學著作《周易本義》中,第一次把"河圖"、"洛書"單列出來,並將其圖置於卷首,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
"河圖"、"洛書"覓跡
"河圖"、"洛書"最初的形狀是什麼樣子?
隨著世紀的流轉,其實到今天,我們已經難以尋覓其真相了,但從一些史籍殘留記載看,它的慧根是很古遠的。在人類初始時期,聖人依據自然物象的一些特徵,模仿刻在龜背和獸骨上,以作為經驗對人們的生存起到一種警示作用。因為它是經驗所積聚,所以往往比較靈驗,一定程度上能使人們逢凶化吉,後來逐漸被人們視為神靈祥瑞之物。
我們從已出土的商代大量的甲骨文多刻在龜背和獸骨之上,內容又多為占卜之辭可以得到印證。中國遠祖先民對龜和龍都很崇拜,在流傳下來的遠古神話和先秦典籍中,多見記載。
如《莊子·逍遙遊》就寫到:"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這裡的"冥靈"多數學者都認為是指神龜。在《莊子》一書中不止一次提到神龜,而且也多和長壽、吉祥有關。神龜和龍馬以及蛇、鹿、熊、羆、貔、貅、貙、虎,還有一些飛鳥,如燕子等,可能都是早期不同部落先民的圖騰崇拜,是不同部落民族的徽標。
司馬遷在其著作《史記·五帝本紀》中有一段記載:"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還有更主要一點。
"河圖洛書"圖式反映出中國人對數字的崇拜和時空觀念。
數字是人類最初從動物界分離出來而成為人的重要標誌之一。數字的出現使人類意識到自己的智慧和聰明,併為進一步開發智慧奠定了基礎。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思想家菲洛勞斯曾說過一段著名的話:"龐大、萬能和完美無缺是數字的力量所在,它是人類生活的開始和主宰者,是一切事物的參與者。沒有數字,一切都是混亂和黑暗的。"
因此,遠古時期的人類一開始就非常崇拜數字,這是世界上各個民族在文化啟蒙之初的共同特徵。
中國古代先民對數字的崇拜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表現了遠古時期的先民所具有的天文、地理、人倫、哲學、藝術、原始宗教、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知識。我們從宋人對上古圖書"河圖洛書"的圖式理解,便不難理解這一點。
中國古代先民的數字崇拜,主要表現在對一至十這十個基本數字的崇拜,以及對十以後的由基本數字生髮出來的一些數字的崇拜。
十以後的某些數字如由二、二、三相乘產生的十二,由二、三、四相乘產生的二十四,四七產生的二十八,六六產生的三十六,七七產生的四十九,八八產生的六十四,九九產生的八十一,由十產生的百、千、萬等。
在古代中國人的文化觀念中,一至十這十個基本數字都不單是數學意義的數字,它們還具有美學意義、祥瑞意義、世界觀及宇宙觀意義等,每個基本數字都是完美數、吉利數、理想數、大智慧數等等。
而現在,鎖在往生牢上的,更是一些近乎“禁忌”的古書數字。
“別白費氣力了,化為白骨,伏屍此地,才是你之結局。”
陰陽惡人坐在外,悠悠開口,現在的他,已經沒有狠厲和憤怒,神態平和,猶如一個世外高人的姿態,在他心裡,已經預設我是一個死人了。
不止是他冷靜下來,我也一樣。
深處汪洋奔湧的“地獄河”中,不動如松,默唸一段古老心決。
“皇極經世!”
“開!”
一字大喝,山搖地動,腳下的一條血色洪流都被截斷,往生牢也寸寸欲裂。
見勢不妙,陰陽惡人待不住了,雙目放大,瞳孔收縮,伴隨著兩道觸目驚心的寒眸冷光,他身體也猛地起身。
“遲了!”我單掌一拍,整座牢籠開始一寸寸崩裂,隨風飄散。
沒多久,周圍景象大變,恢復如初。
還是處在鬼音客棧的後院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