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條議案,都與基本國策無關,卻鮮明地反映出武后為民眾和中下級官吏爭取利益的立場。這一立場,實際上貫穿了武則天的整個執政生涯,也奠定了她統治的基礎。只因這些人才是唐帝國的社會基本構成單位,無論上層風雲變幻,乾坤易主,始終海內晏然,纖塵不動,無數次叛亂都不能得到來自社會底層的支援,史稱“上亂而下不亂”,即是指此。武周政權能維持二十年,其原因也在於中下層官僚和民眾的支援,而不是某些人所說的全靠少數精英的超負荷運轉了。

武后的上書建言十二事,以尊崇老子為旗號,以道家的無為而治為根本,處處表現出廣大民眾和中下級官僚爭利益,叫人完全反駁不得。採納吧,恩德在武后;不採納吧,怨憤在高宗。無論高宗如何處理,武后都已穩立於不敗之地,她的精明與老辣,在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是以明知整項提案處處心機,高宗也不能不考慮再三,最後下詔“略施行之”,也就是表面上同意,卻在實際執行中大打折扣,比如“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這一項,就是在武后掌政後才真正寫入條文的。“帝皆下詔略施行之”的這個“略”字,隱隱透出高宗尷尬而無奈的心情。他這時才意識到,昔日那個低眉順眼婉轉承歡的枕邊人,已經強大到開始脫離自己的掌控了。

(本節未完待續)

'4'《新唐書*后妃傳》

'5'《唐會要*服紀上》

然而以高宗孱弱的身體,已經無法再單獨掌控政權。風疾、肺癆、瘧疾長期病痛的折磨,一點一滴地蝕耗著他的生命,雖然只有40多歲,卻早已無復年輕時的銳氣和豪情。所有的精力,集中應付病魔的侵襲後已經所存無幾,每次病情緩和後,又需要花大量時間去遊幸、休息。每當酷暑嚴寒,都需要外出避暑避寒。這一點,看看高宗這段時間的履歷表就會非常清楚:

乾封元年正月,禪於泰山。三月,幸東都。四月,返回長安。

乾封二年秋,久疾不愈。

總章元年二月,幸九成宮。八月還京。

總章二年四月,幸九成宮。九月幸岐州,十月還京。

咸亨元年四月,幸九成宮,八月還京。

咸亨二年正月,幸東都。十一月,幸許、汝二州。十二月校獵於葉縣。

咸亨三年四月,幸洛陽合璧宮。十一月還京。

咸亨四年四月,幸九成宮,八月患嚴重瘧疾,病情危篤。十月還京。

上元元年十一月,校獵於華山,幸東都。

上元二年三月,風症復發,目眩難忍。

每逢這時候,武后都會陪隨在側,克盡婦職,同時也嚴防他人接近權力中心。這年武后52歲,政治智慧和心理的成熟度都正值巔峰狀態,和病弱的丈夫形成了鮮明對比。上元二年,高宗為父親太宗皇帝追福的大奉先寺建成,然而高宗染病在身無法親臨,天后武氏便代表高宗率領群臣前往參加寺內佛像的開光儀式,那就是被稱為中國佛教史上巔峰之作的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傳說,佛像的面容正是按照武后的容貌雕刻而成的。

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時代,從金戈鐵馬一路殺伐中走過來的鮮卑皇族,最終在佛教中找到了永恆的心靈慰籍。“鑿石造佛,如朕帝身”,他們按照北魏歷朝君王的肖像來雕鑿佛像,傾盡皇室之力營造石窟,在石塊上鐫刻下這個民族的歷史。降至初唐,龍門依然是皇家石刻造像的寶藏,只是目的已經改變,主要是李唐皇族和后妃們為親人祈福而作。高祖時代的河間王李孝恭,婕妤劉氏,太宗時代的魏王李泰,貴妃韋氏,都曾在龍門造像開龕,為親人祈福禳災。高宗登基之後,提倡以孝治天下,遂於長安為母親長孫皇后建造大慈恩寺,於龍門為父親太宗皇帝建造大奉先寺。大奉先寺動工於麟德年間,咸亨三年,也就是武后進號天后的前一年,武后捐助了2萬貫脂粉錢營建寺中佛像,也就是盧舍那大佛,而整體工程直到上元二年才完工。因武后捐錢造像的功德,盧舍那大佛也就按照她的意思塑成她的化身佛像。

並不是所有的學者都贊同這樣的說法。有學者認為咸亨三年正是武后出於政治需要竭力取得高宗信任的時候,捐錢是作為一個賢惠的皇后支援丈夫的表現,又豈會如此張揚有意突出自己?不過,一面扮演賢惠妻子的角色,一面不放過任何突出自己的機會,似乎正是武后的拿手好戲。盧舍那大佛呈現出早期佛教造型中極為少見的女性形象,且正與史書中記載的武后“方額廣頤”的特徵相符。盧舍那,梵文意義為“光明遍照”,武周革命後武后以“曌”為名,自稱彌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