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應該包蘊了太多難言的東西罷。

◇歡◇迎◇訪◇問◇虹◇橋◇書◇吧◇BOOK。

第11節:浪漫彈指間(11)

在清朝,孝婦河畔出了幾個赫赫有名的人:上游博山境內的著名詩人、官至翰林的趙執信;中游淄川境內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下游桓臺境內一代詩宗、文壇領袖,官至刑部尚書的王漁洋。在我看來,還有一個隱居山水之間的詩人徐夜。

徐夜1614年出生于山東新城一個名門望族。他幼年喪父,隨母居於外祖父家。外祖父王象春,是個學博才高、超逸不群的〃雄駿強直〃之士(錢謙益語),格外推崇禪詩,對其侄孫王漁洋影響很大,徐夜也受了他的親傳,14歲即能賦詩,所作《聞歌》意境悠遠,譜曲後傳唱一時。17歲那年,徐夜考中鄉試副榜貢生。生於官宦世家,自幼聰穎的徐夜,本應從此走上一條讀書仕進之路,然而明清易代的戰亂和家世消衰的磨難,同時降到了他的身上。1631年,因為孔有德計程車兵捉了王象春莊僕的一隻雞,告到官府,必欲正法,激起了孔有德、李九成的叛亂,攻陷新城,殺人如麻,王氏家族幾遭滅門之災。這場劫難表面看是由一隻雞引發的,但王象春狂傲褊急的性格是一個關鍵原因。王象春為此遭受了族人的責備和埋怨,很快就悒鬱而死。一直在外祖父身邊長大的徐夜,目睹這一切的發生,深切體味到了官場黑暗和世情的險惡。對他打擊最大的,是〃壬午之變〃。崇禎壬午年,已經降清的李九成率部襲破濟南,進逼新城。徐夜在新城參與了抗擊清軍的戰鬥,新城陷落後,清軍殘酷屠殺城內民眾,徐氏家族中有十餘人遇害,一直與徐夜相依為命,而徐夜又孝敬有加的母親也投井殉難。國仇家恨,使徐夜痛不欲生,毅然放棄了功名仕進之路,隱居於系水之東。他開始更名〃夜〃,取思明嚮明之意。思明嚮明而又不能復明,故又以〃東痴〃為號。入清之後,作為明遺民,徐夜多結交反清志士如顧炎武、張光啟、董樵等人,一度圖謀復明。隨著清朝政權的穩固,明王朝恢復無望,徐夜開始把精力投入到了詩歌創作之中。順治14年秋,王漁洋在大明湖賦《秋柳》四首,一時唱和者眾。徐夜所作的四首和詩(今存三首),令王漁洋大為歎服。清人沈德潛稱讚徐夜的和詩〃蕭瑟之音,不粘不脫,遠勝漁洋名作。〃(《清詩別裁集》)是年,顧炎武來山東,相似的經歷使他們成為志同道合的摯友,二人曾數次一同前往北京昌平吊明思陵。1661年,出遊江南數省,拜祭嶽王墳,作《拜岳王墳》詩:〃路入西陵日閃曛,傷心瞻拜岳王墳。黃龍未就諸君約,碧血先埋大將軍。徒見南枝巢越鳥,更無北帝返燕雲。可憐父老中原望,子弟江南競不聞〃。後來,徐夜先後到河南、湖北等地遊歷,寫下大量詩文。再後來,山東有司兩次舉薦徐夜出仕,王漁洋也數次推舉,但他〃志在沉埋,力以老病辭〃。在家寫《飢頌》詩道:〃……曾無隔日糧,見笑倉間鼠。妻子晨未炊,飢來不敢語。傷哉此際貧,痴哉彼兒女。……所以嗟來食,寧死不肯茹。彼獨為何人,清光照行櫧。千載首陽風,移鄰相與處〃。

關於〃隱〃,歷史上有諸多形形色色的說法。孔子從政治的角度提出〃天下無道則隱〃、〃隱居以求其志〃計程車人哲學。老子的〃無為〃、〃老死不相往來〃等主張,關切的則是作為人的自由和安逸問題。比如〃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說的正是一個從公共迴歸個體的過程。莊子來得更是痛快,乾脆避開了所謂〃道〃的前提,更多地關注自我感受,倡導〃無為有國者所羈,終生不仕,以快吾志〃的生命哲學原則。在他看來,仕就是〃羈〃,出仕就意味著失去自由,要想活得自由自在有滋有味,就得離官場遠一點兒。

所謂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范曄在《後漢書·逸民列傳》中論及士人隱逸的原因:〃或隱居以求其志,或迴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己。〃一個〃隱〃字,大抵與山水相關,同時也很難離了廟堂這個參照物。天生就對政治毫無興趣,且把隱逸始終如一地當作價值追求的人,不能說絕無僅有,最起碼大多是不可置信的。一個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裡。人的出生與成長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不斷融入共同話語空間的過程。況且,不曾親歷政治的人,是很難真正理解政治的。我更願意從政治的角度,或者說是從策略的層面,來展開對隱士的體察與觀照。關於隱逸原因,范曄是從不同角度來歸結的。說來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