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依然保持了自己的一份真實。在我看來,魯山之所以讓人驚喜,就在於它保持了山的本色,擁有一座山本來就該有的那個樣子。山,果真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麼?大約是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山不過來,我就過去。簡簡單單的八個字,涵括了多少東西呵?人的所謂自信、無畏,或者自傲、無恥等等,該有的都有了。作為山的本身,卻成了一個被忽略的存在。譬如魯山,之所以成為現今的樣子,我以為也是與人有關的。甚至,這不僅僅是因了人的主見和遠見,更多地是被人忽略而造成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們忘記了,忽略了,甚至是沒有來得及劫持著這座山,迷失到別人花花綠綠的眼光裡。

這樣的假設不無道理。人們更喜歡關注的是高峰,常常把高峰之外的山給忽略和遺忘了。這座被稱為魯山的山,本來坐落在齊地,卻取了一個與〃魯〃相關的名字。這就難免有些攀附之嫌。我理解魯山。對山的命名,並不是山自身所能決定的。我猜想魯山沒準兒會因之耿耿於懷,始終懷了一種屈辱心態。因為泰山的存在,魯山站到了人們的視域之外,未被改變地留存下來。魯山被泰山遮蔽著,正如齊文化被魯文化的遮蔽一樣。這種遮蔽,客觀上居然成了一種保護,使其免於被別人關注,免於遭受開發或破壞。我倒是希望這樣的遮蔽更多一些。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為什麼常常在被遺忘的角落發生?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背後,潛隱著一系列的問題。它們共同折射出來的,是冠冕堂皇之下的人性弱點和侷限。

曾經,因為一個會議;我有緣在泰山腳下住了一段時日。早晨自然是要去爬一爬山的。在半山腰停步,然後尋塊巨石靜坐,看山裡的景,想山外的事。或者七彎八拐地四處尋讀石刻。〃朝講學於斯,暮遊息於斯,朝朝暮暮念茲在茲,吾身遂與世長辭耶……〃這幾句尤合我意,好像不是刻在石上,而在心上。那些吊嗓子的奇聲怪調,此起彼伏,隔著密密的叢林,居然遙相呼應起來。泰山的子民真是夠幸運的了,在山的博大胸懷中,他們可以毫無顧慮地喊出心中的鬱悶。沒有足夠的時間爬至山頂,我有些不甘心。每次下山都是循著原路回去的。這山太深,我怕不小心迷失了自己。走在山徑上,宛若遊在鮮奶中。下得山去,才知道太陽早已竄得老高了。

而魯山是不同的。魯山委實是一個安靜、簡單的所在。歷代文人墨客的文化留存,在魯山是稀少的。雲海日出。四雄爭秀。月上聽濤。夏日鳥會。萬石迷宮。棗樹峪……即使作為魯山的主要景觀,它們都沒有什麼人工痕跡,沒有人為地附加一些別的東西。要認識魯山,只能靠自己去體味。山、水、林、泉、鳥、雲,在這裡都有著獨特的表達。這樣的純生態的、未經雕琢的秉性,很是符合現代人迴歸自然和返璞歸真的想法,也更容易讓人體味到魯山的豐富。簡單中的豐富。值得期待的豐富。在這樣的一座山裡,你儘可以一個人靜靜地走,沒有熱鬧沒有喧囂,也沒有叫賣的商業氣息……這座山,常常是屬於每一個人,屬於〃個〃的。你可以聆聽山的語言,也可以向山傾訴,或者什麼都不去想,只管走下去就行,漸漸地就會走出奢侈的感覺,走出受了大自然的格外恩惠的感覺。

石階若隱若現。石階是在山石上直接鑿出來的。古人登山,恐怕是沒有這路的。腳到了哪裡,路就在哪裡,雖說這自由是扮著艱險的,但也有真的快意。魯山並不高,海拔1000多米。隱約的山路,一不小心就把你帶到了某個意想不到的境地。不管怎樣的驚奇,也無論如何地誇張,屬於你的只是平靜,一份從容不迫的平靜。也只有這平靜,才會與魯山的格調協調一致。即使是在那個叫做〃雲梯〃的地方,那些短暫的峻險和刺激,也是在平靜中滋生的。所謂〃雲梯〃,就是從陡峭的裸岩巨石上開出的300多級臺階。腳踩雲梯,宛若走過一段雲上的日子。

。←蟲工←木橋 書←吧←

第3節:浪漫彈指間(3)

魯山的石徑是窄而斜的,我總疑心山的深處,沒準兒會有人居住。不知為何會生出這般感覺,只知道這感覺很強烈,很莫名其妙。腳底是枯黃了的松針,一腳落下去,就會泛起強烈的植物氣息,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衝動。松針從腳底漸漸地撤退,越來越少,越來越薄,待到露出了青色的山石,我們已經到達一個叫做〃狼窩〃的地方。〃狼窩〃又名萬石迷宮,由很多奇形怪狀的石頭堆壘而成。在山上,石頭理應屬於最常見的景觀,但作為〃狼窩〃原材料的石頭,確是有些不同的。它們錯落著,恣肆著,糾纏著,幽深,潮溼,讓人感覺背後有一雙冷冷的眸子。也許,那眸子屬於一匹野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