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還很短暫,雖然可科類院校數量極少,但它使得中國的教育在整體上向近代化更加邁進了一大步。
當然,眼下這個時代也是一個新舊雜陳、急劇變化的社會,在這一點上跟史中的晚清社會甚至沒有什麼本質的差距,廢除原有的科舉模式,就現在的科舉制式而言,陳漢的‘科舉’越來越像披著一層科舉外皮的公務員考試了。這樣的變革期無疑會發生很多新時代的難題,一些事情在現在的社會形勢下也無法顧慮的徹底周全。所以,退讓妥協的並不只是舊式教育,新式教育也一樣,兩弊相權取其輕罷了。
文教部在兩年前做過一次普查,就取整個中國平均財富最為富饒的江南地區的一千戶隨機抽取的百姓,這當中有大富大貴的人家,有吃喝不愁的小地主,有普普通通的農民,還有辛辛苦苦的小商小販。
這些人家中只有不多的一部分表示願意讓孩子上學,這個比例只比一成多出那麼一點點。
而不認同新式教育的原因不外有三點:一是對新學抱有偏見,很多人還是更認可四書五經;二是學堂的費用不低,而且越到高等學校費用越高,很多人家支撐不起;三是延聘教習難。由於師範學校的畢業生有限,地方縣城的公立學校很難聘請到合格教習,多是舊學之冬烘先生,影響了學堂的教學和發展。四是對孩子學業出路有遲疑,突然的覺得讀書人的出路變模煳了,看不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