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航遊戲包括奔騰電動腳踏車廠這些公司至少在國內都有著先發優勢,同樣在功能,或者使用習慣上也更貼合國人的思維,至少在國內,或者說在國人使用習慣上這些公司都是創新性的。同樣,啟航手機本來就是設計上的創新……
仔細想了想,林瑤贊同的點了點頭。
楊帆選擇說不上驚世駭俗吧,至少在當時是很少有人能理解的。仔細想想,他多數不就是走著別人沒看到,或者別人不在意的路子嗎。
從最早的網咖收費軟體,到現在外觀上有著極大區別的手機,實際上啟航一直走著與眾不同的路子。我不跟你們拼什麼產品,拼什麼質量,我跟你們拼差異化,當然,這不代表啟航不重視產品質量。
但是我就要跟你不一樣!
這本身不就是創新的一種嗎?
想著,林瑤說道,“那你為什麼不相信啟航會一直創新下去呢?”
那叫什麼創新?
楊帆很想這麼問一句,實際上就是他抄襲而已,唯一的區別是沒人知道罷了。
“試錯成本。”
想了想,楊帆還是輕飄飄的說出這個詞。
實際也是如此,隨著啟航的規模越來越大,試錯成本也會愈發的增加。這也是大企業為什麼很難出現顛覆性創新,因為首先被顛覆的就是他們自己,而一旦不成功,錯誤成本實在太高昂。
可創新也是一場戰爭,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當你看到谷歌,看到臉書,看到特斯拉的時候……實際上他們的王座之下那就算一個個前仆後繼倒在創新血泊中無數公司。
林瑤還清晰的記得劉青峰這個在投資圈摸爬滾打了十多年的投資人曾經說過,“創業,尤其是創新型創業可以說是成功率最低的行業。全世界每年有上千萬家創業企業誕生,而一直能堅持下去直到上市的,約等於走在路上被雷劈中的機率。”
創業如此,創新也是如此……
林瑤手裡還有一份資料,哪怕一定程度上享受啟航的資源,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扶持,可在啟航孵化園第一年以後依然有百分之三十多的公司破產,第二年這個數字就接近了一半,哪怕到現在還不斷有公司維持不下去而破產。
根據戰略部研究,大概只能有百分之二十的企業在從孵化園畢業,十年後還能存活的大概不會超過百分之十五。
這還是啟航軟體孵化園中的情況,如果沒有任何扶持,這個機率能有百分之五就不錯了!
想著這個資料,林瑤就看向了楊帆……
這些創業者本來就是啟航挑選出來的,也可以說本身就排除一部分不夠優秀的創始人,可就是這些挑選過,已經可以稱上精英的人還有這麼高的失敗機率!再回過頭來看看楊帆做一個成一個,而且一個比一個成功,簡直太詭異了!
對此楊帆攤了攤手,一臉賤兮兮的無奈……
林瑤,“……”
沒錯,她從楊帆臉上清晰的看到了一排字,我的牛逼不用解釋,也沒法解釋。
之後林瑤就忍不住鄙視的撇了撇嘴,相對這些,她感覺更不用解釋的是楊帆臉皮厚度。
沒理會林瑤的鄙視,楊帆說道,“成本決定競爭力。既然大企業試錯成本太高,那麼自然在創新這方面不能跟那些草創企業相比……”
一個小公司既可以破釜沉舟,也可以說調整業務就調整業務。
啟航可能嗎?
實際上走到今天的啟航已經喪失了最大的創新期,楊帆實際上是把啟航高新技術孵化園當成啟航的創新源頭的。
透過高新技術孵化園中不斷的新陳代謝,新老交替,總會有一批公司脫穎而出的,啟航這時就可以憑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搶先圈進來……
萬一圈不進來,啟航還可以再卑鄙點,啟航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保持跟創新的接觸,瞭解。啟航可以不創新,但是要保證啟航在創新的幼生期就能看得懂,一旦看懂了那事情就很好辦了,我可以憑藉自己強大的人力,使用者等各種資源迅速成立一個類似的公司,然後再憑藉種種手段掐死這些小公司就好了!
當然,這種事不能多幹,平時要留一個好名聲,當啟航真的面對有可能被顛覆的局面時續命用,就像一四年臉書一百九十億美金收購WhatsApp,引起多大的轟動,無數人分析值不值……
讓現在的楊帆看來,別說一百九十億,就是二百九十億臉書也要收購。
因為這是給他們千億大帝國續命,否則Whats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