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日凌晨,“海龍”號的拖拽式聲納發現了大隅海峽裡的幾個可疑目標,隨後又探測到了出現在土噶喇海峽裡的兩個可疑目標。調整巡邏線路後,“海龍”號在二十六日上午八點左右確定從大隅海峽進入的是四艘“蒼龍”級,土噶喇海峽裡是兩艘“親潮”級常規潛艇。
以一敵六,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雖然“海蛇”號有六具魚雷發射管,可以同時發射六條反潛魚雷,但是隻有兩條火控線路,只能同時引導兩條線導魚雷。在攻擊常規潛艇時,一般用兩條魚雷對付一個目標,因此很難同時攻擊六個目標。
再說了,當時局勢還沒有失去控制,薩非墨沒有收到主動攻擊的命令。
他能做的,只是監視由這兩條海峽進入東海的日本潛艇。
接下來,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土噶喇海峽裡的兩艘“親潮”級沒有進入東海,而是在即將離開海峽時轉向,繞過口之島後向南去了。
受島嶼阻擋,“海龍”號跟丟了這兩艘潛艇。
直到二十七日,薩非墨收到周渝生髮來的訊息,在沖繩島附近的041型發現了兩艘日本潛艇。
顯然,這兩艘潛艇去了沖繩。
問題是,四艘“蒼龍”級沒有改變航線,從大隅海峽進入東海後就以四節的巡航速度向西南方向航行。
這個速度,能大限度的降低潛艇發出的噪音。
不可否認,“蒼龍”級是非常先進的常規潛艇,特別是從第五艘開始,用日本自行研製的氫氧粒膜燃料電池替換了“斯特林”發動機之後,巡航噪音進一步降低,絲毫不比041型差。
只是,潛艇的噪音水平具有方向性,在某個方向上會特別明顯。
比如潛艇的正後方。
因為率先發現對方,還及時機動到位,在日本潛艇靠近時,還關閉了推進器,所以“海龍”號輕而易舉的咬住了四艘日本潛艇。
跟蹤了幾個小時,到二十六日傍晚,薩非墨髮現了問題。
四艘“蒼龍”級沒有分開,而是排成較為整齊的編隊,航向也沒做調整,似乎並不擔心在同一海域遊弋的中國潛艇。
難道日本艇長這麼有信心?
深思熟慮後,薩非墨覺得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如果四艘“蒼龍”級不是從大隅海峽進入東海,而是去了沖繩島,很有可能悄無聲息的進入戰區。
原因很簡單,大隅海峽的海文情況產生了影響。
作為第一島鏈上重要的海峽之一,大隅海峽北面是九州島、南面是大隅諸島與種島等島嶼。冷戰期間,大隅海峽是西方集團封鎖紅色海軍的主要戰場之一,超過四成的蘇聯潛艇從此進入太平洋。
對於從東海進入太平洋的潛艇來說,大隅海峽是一條理想通道。因為北上的黑潮在此分道,一路流往朝鮮海峽、進入日本海,另外一路則經大隅海峽進入西太平洋。在黑潮的帶動下,潛艇可以關閉主推進器,以三節左右的速度悄無聲息的航行。
對於前蘇聯海軍那些噪音巨大的核潛艇來說,大隅海峽絕對是理想之選。
為了對付前蘇聯的潛艇,冷戰期間,美國與日本在大隅海峽的海底鋪設了數百具噪音監測器。
只是,對於從太平洋進入東海的潛艇來說,就沒有這麼理想了。
因為海峽的平均水深不到一百米,所以潛艇無法深潛避開黑潮。在強大的黑潮面前,潛艇要想達到四節的巡航速度,就得以七節的速度航行。在海峽窄處,黑潮的流速加,潛艇甚至得把航速提高到十節左右。
這個速度,使得潛艇的噪音明顯增強。
不然的話,“海龍”號也不可能在幾十公里之外探測到四艘“蒼龍”級。
此外,自身噪音增強後,潛艇的被動探測能力將明顯減弱,日本潛艇很難發現遠處的“海龍”號。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肯定會讓日本艇長感覺良好。
問題是,四艘“蒼龍”級為什麼不分開行動?
雖然幾十年來,常規潛艇遵循的仍然是“狼群戰術”,特別是在正規海戰中,集中行動的常規潛艇遠比單獨行動時強大得多。在第二次朝鮮戰爭期間,中國潛艇能夠多次取得驚人的戰果,與集中行動不無關係。但是“狼群戰術”不等於要讓所有潛艇一起行動,特別是在搜尋目標時,每艘潛艇都是“頭狼”,在發現目標之後再集中行動,以叢集攻擊的方式瓦解敵人的反潛網。
在狹窄的東海,四艘“蒼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