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法順說:“桓玄剛得到荊州,人心未附。不如趁這個時候以劉牢之為前鋒,你親帶大軍進攻他,這樣勝算會很大。不然等桓玄羽翼豐滿了,那時就難勝他了。”司馬元顯恨透了桓玄,便請下詔書,宣佈了桓玄的罪行,討伐桓玄。司馬元顯被任命為驃騎大將軍、征討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諸軍事,以劉牢之為前鋒都督,以司馬尚之為後軍統領。
大軍出發的時候,張法順對司馬元顯道:“劉牢之性格反覆無常,如果他萬一陣前倒戈,我們將全軍大敗。現在京城中有很多桓氏的子弟,請您命令劉牢之把他們都殺了。這樣劉牢之就不可能投奔桓玄了。如果劉牢之不願意,說明他還想給自己留反叛的後路,那你就先把劉牢之殺了,再另派別人為先鋒將軍。”司馬元顯既捨不得劉牢之,又不願意讓劉牢之去殺桓族子弟,其實還是怕劉牢之不殺桓族子弟,自己下不來臺,最後沒有聽從張法順的話。
桓玄見司馬元顯帶大軍來攻,便打算退守江陵。卞範之說:“司馬元顯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兒,劉牢之也不過是一個無威無信的戰將,如果我們兵至京城,可以打擊敵人的信心,握八分勝算。哪兒有請敵入境,自取窮困的道理?”
桓玄於是決定轉守為攻。他留桓偉守江陵,搶先發兵,在姑孰駐軍,派郭銓、苻宏、馮該等人去攻歷陽。苻宏就是那個投奔東晉的苻堅的太子,現在已成桓玄手下一員猛將。襄城太守司馬休之固守城池。桓玄的軍隊切斷洞浦道路,焚燒豫州舟艦,收降武都太守楊秋,大敗並生擒司馬尚之,繼而再敗司馬休之,司馬休之棄城逃回京城。桓玄又破豫州,逼近溧洲。
司馬元顯急令劉牢之出戰。劉牢之遂率北府兵進駐溧洲,剛到溧洲不久,就和前來攻城的桓玄前鋒軍打了一仗。劉裕先帶兵出戰,擊敗楊秋軍隊,殺死楊秋。接著北府軍的何無忌,劉毅,衝入桓軍隊中廝殺,桓玄軍當即敗退。
劉牢之本當乘勝追擊,但卻收兵回營。劉裕、何無忌、劉毅都向劉牢之請兵去追,劉牢之沒有同意。在這關鍵的時候,劉牢之放了桓玄一馬,這說明劉牢之已經有了私心。
桓玄一直退兵到姑孰才敢駐軍,因為畏懼北府兵,不敢進兵。正在進退兩難間的時候,軍中從事何穆道:“劉牢之是我的外甥,昨日他打敗了你卻不追擊,其中必有緣故。我願去他軍中,說服他來投降。”桓玄遂派何穆去見劉牢之。
何穆見了劉牢之說道:“我前日見你陣前大勝,不但不為你慶賀,卻為你擔憂。所以我冒死前來,和你說說我的肺腑之言。”劉牢之問:“我有什麼可擔心的?”何穆道:“自古亂世之中,君臣能夠和諧相處的只有燕昭王和樂毅、劉玄德和孔明,然而那也是他們大業未成而早逝,如果一統天下之後,難保樂毅和孔明不遭殺身之禍。古語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凡是功高震主,立下不賞之功的勳臣,沒有一個能夠保全自己的。越國的文種,秦國的白起,漢國的韓信,他們所追隨的都是明君,可是下場都很慘。何況你現在的主公卻一個是兇殘的司馬元顯,一個是愚笨的司馬德宗呢?像你現在的形勢,如果戰勝,元顯會猜忌你,恐怕全家都逃不了死罪;如果戰敗了,桓玄也不會饒恕你,根本沒有全身而退的道理。不如換個主公,倒可以長保富貴。”
劉牢之對桓玄和司馬元顯兩個人都不感冒,他有自己的小九九。他聽了何穆的一番話後,卻有了另一番想法:他想先借桓玄的力量除去元顯父子,然後再伺機除去桓玄,最終自己把持朝政。其實這個小九九,在他戰敗桓玄時就已經開始在盤算了。
劉牢之按照自己盤算好的想法,把自己的將軍寨移到岸上,經桓玄讓出水路。劉牢之的兒子劉敬宣勸說父親道:“現在國家衰弱,危在旦夕,您要讓桓玄入京的話,那桓玄就會成為當年的董卓。國家的命運,就掌握在你和桓玄的這次較量當中啊。”
劉牢之道:“我今日取桓玄易如反掌,但平定桓玄之後,我卻不能奈何元顯。”這是劉牢之的心裡話,但他並沒有掂量掂量自己的威德和地位。劉牢之打仗很在行,但政治上的事情並不是光靠打仗打得好就能解決得了。不管如何,劉牢之已經認定桓玄入京對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於是派何穆回去告訴桓玄放心進軍,他不會管這件事了。
卞範之聽了對桓玄道:“此是劉牢之慾借你的力量除掉司馬元顯。但事成之後,恐怕他會反過頭來對付你。”桓玄聽了,便有了除掉劉牢之的想法。當然,他表面上並不露出來,第二日桓玄大軍安全透過溧洲,並向劉牢之表示了感謝,然後直到新亭。
司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