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6部分

正因為懷揣這樣的情感,蔡琰的講話並不長,算不上熱情洋溢。隨後的禱告詞也並不降,短暫而有力。但黃月英卻聽得津津有味,心潮澎湃。

伴隨蔡琰一聲清涼的“國考開考!”駐守闈場的衛士隨後將第一日的考題分發給了號裡的考生。

說起來,題目算不上難,多數都是讀書人必學的四書五經知識,間或些許算術題目。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日常生活常識,以及歷史考究類答疑題。

值得楊修自傲的是,滿張試卷一百道題中竟有四道題出自他所著的《自然百科全說》一書,佔了足足四分。數量比《論語》多出一倍。同時也意味著,楊修有著十足的把我吃下這四分。

至於諸葛亮……“哼哼……”楊修不由自主想到諸葛亮因丟了這四份而排在自己之下時的那副落寞表情。

首日的選擇題考試歷時一個時辰。時間一到,鑼聲奏響,自有衛士前來收卷。隨後,將收得的考卷用蠟汁封口,裝入木箱封存,等到正常考試結束之後,只得由主考官開啟。

考試結束後,考生們在各自號內休息一夜。第二日辰時三通鼓後,蔡琰一聲令下,筆試考卷又經衛士之手傳到眾考生面前。

今年國考的筆試卷上共有五道題目,第一道題乃是剖析題,題目下方寫有一句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讓考生對這句話進行深入剖析。

第二題、第三題乃是創作題,分別要求考生以“旃香園”創作一首詩歌,以及用戰後的城池為背景寫一封安民告示。

第四題主要考察考生的應對能力。題目中模擬出一種情形,大體為某村落有一農戶家家中老人臥病在床,男主人因要照顧老人無法務工,導致家中收入稀薄。原本,男主人指望女主人助他一臂之力,助他養家。卻在這個時候得知,女主人閒他貧窮,不願跟他過苦日子,便舍下男主人、病臥在床的老夫還有嗷嗷待哺的孩子離家而走。這戶人家隨即陷入深度貧困,形成貧困不休的惡性迴圈。

這個時候,如果你是村子裡一名神職人員,你會怎樣幫男主人走出貧困?

相較而言,第五題的題幹遠比第四題簡單得多,只有短短四個字,“如何治國?”題目雖簡單,其中所蘊含的格局卻是格外宏觀。

迅速答完前四道題的楊修、諸葛亮、黃月英隨即陷入沉思,一直想到下午太陽微微偏西,才有所得,提起狼毫揮灑潑墨。

一陣急促的鑼響過後,聖母教第二次國考宣告結束。考卷如昨日一般封入木箱,考生們隨即陸陸續續離場。

在與諸葛亮擦肩而過的時候,楊修得意一笑,道:“大考之後月英非我莫屬。”

諸葛亮眼中電流滾滾,“嘴上逞強算不得本事,咱們張榜之日再見真章。”

“哼!誰怕誰!”楊修向黃月英報以溫暖的微笑,負手而走。

考試之後,便是閱卷環節。參加閱卷的神官一共二十二人,其中十人檢閱選擇題,沒人負責十道題。看完自己那十道題,隨後傳給下一人,如此往復。另外十人負責筆試卷,每兩人閱一道題,一人看完另一人看,以免出現個人喜好帶來的分差。剩下兩名神官作為後補,一面有閱卷神官半路生病影響進度。

作為本次考試的主考官,蔡琰不用親自參與閱卷,只需監督其他神官便可。

不得不說,閱卷的過程是枯燥而又乏味的。在過去的時間裡,各地考生為了應考,對教會的各項方針政策耳熟能詳,特別欒奕的講話和文稿,成了考生們爭相背誦和牢記的物件。為了獲得欒奕一些內部講話的內容,家裡有親戚在教會里任職的考生們登門求教;沒有的則想方設法透過請神僕吃飯、送禮的方式學習;還有的地方教會,為了讓自己轄內有更多學子可以考入教會,乾脆在郡縣教堂教學的時候,同意向考生教授應考知識。可謂各顯神通。

之所以如此費盡心思,是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內容很有可能就是未來國考的重點。即便不會考到,在寫文章的時候引用進去也會贏得考官的好感,從而獲得高分。

但是這樣的缺陷也是明顯的,這些考生的答案雖然符合教會的準則,內容卻千篇一律,沒有任何新意。更有甚者乾脆就是換了自己語氣的教會公文,沒有任何內涵。

對於這樣的結果,不但閱卷官們不滿意,蔡琰也很不滿。

正當蔡琰喝了三碗濃茶才壓住自己睏意的時候。一位閱卷官喜笑顏開的叫了起來,“王妃,終於有佳作問世了。”

“哦?”蔡琰頓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