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我或稱為社會我,肯定也會攜帶著相同的問題。

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有被父母責打的經驗,那麼他就有可能會在轉化(成長)的過程中攜帶著這種經驗,並逐步內化為“親近的關係是透過責打來體現的”。顯然這是一個癥結,然而這個癥結會隨著他從本我向社會我的轉化延伸,毫無保留地體現出來,於是,他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就有可能與領導相處不好,因為單位就如同一個大家庭,領導就像父母(官),既然與父母的關係是透過責打來體現的,那麼與領導的關係也應該由此來證明。於是這個人極有可能在心裡對領導不滿,或主動挑起衝突,以此來證明他的生存經驗,完成本我向社會我轉化的過程。而這很有可能連他們自己都無從覺察,他只是在潛意識中操作,並沒有意識到它其實來自於父母責打的經驗。

這就是一個不成功的教育模式。父母在履行教育職能時,並沒有妥善地完成孩子的本我向社會我的轉化,甚至使孩子長大後繼續蒙受羞辱與挫敗,究其原因,是父母在教育方面的無能,或稱為力不從心。

在為許多考生做諮詢之後,總讓我想起一則寓言:有一天,同為山石的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說:“你我同為石頭,可為什麼那麼多人踩著我,卻到你腳下頂禮膜拜?”佛像慢慢地說:“是呀,你才捱了幾刀呀?我可是經過千刀萬剮才被雕琢出來的。”

這裡便生出一個問題,孩子究竟該不該打?亦即所謂:“玉該如何琢?”或“佛該如何磨?”

畢竟,磨過了,佛會損;琢多了,玉會裂;打罵過了頭,效果也是一樣的。這是作為家長應該考慮的問題,而作為孩子,特別是那些“被琢過頭”的孩子,的確應好好想想“不磨不成佛”的道理。

是呀,家長們都希望孩子成器,其實也就是想讓孩子成為人上人,連孩子們也盼望自己長大以後被人們尊敬。然而極少有人忍受得了佛像的雕琢過程,這似乎看上去有些矛盾。那些帶著問題來的學生,有些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就好象是佛像上出現了裂紋,也像是花瓶或玉器上出現了瑕疵——而這些器,可都是家長花費了十幾年的心血雕琢而成的,他們當然怕這器有什麼閃失,不是嗎?那些高考生,就如同即將出爐的玉器,卻偏偏在即將驗貨上市時出現了問題,他們能不慌嗎?因此,他們急於找人來修復,把他們花了十幾年精心呵護、雕琢的器物送入社會,以證明他們的成功,也成全這些器物的價值。

第三章 家庭關係塑造人緣(2)

於是他們找到心理醫生作為修復師,心理醫生的責任當然很重,但修復瑕疵時,修復師的第一反應是尋找裂紋的起點,就像修補一個花瓶,如果不從裂紋的起點修復,而只是在看得見的表面上塗些黏合劑(就事論事地讓他們改正),花瓶便極有可能還要繼續順著縫隙裂下去——所以我一般都會問家長和考生以往有什麼衝突,其實是在尋找孩子成長過程中有過什麼心靈創傷,也就是在本我向超我的轉化過程中尋找癥結,尋找那個裂紋的起點。只要找到開裂的起點,從這一點補起,那麼將來也就沒什麼大問題了。

人是萬物之靈,當然區別於花瓶,因為心靈的裂紋一旦被修復,不會留下什麼痕跡,可以恢復如初,還會為此人留下寶貴的經驗教訓。但同時,我也感嘆於那些家長,在養育孩子,也就是在雕琢玉器的過程中,他們是多麼戰戰兢兢、精心打磨,可一不留神,還是在不知不覺中給玉器留下了口子——給孩子們的心靈造成了創傷,而這個創傷一旦蔓延下去,傷口將會越裂越大,直至破碎,孩子還有可能成為一個無用之人。

俗話說:解鈴還需繫鈴人。心靈的修復師,表面上看是心理醫生,其實主體在家長和孩子的關係,因為那個裂紋是在親子關係中造成的,自然也只能在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中彌補。可在多年從事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我感覺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器,而導致孩子們出現問題的原因,往往是他們始料不及的,而且我在與他們的交流中,大有一頭霧水之家長,他們特別習慣憑藉著自己的思維習慣去判斷事物,他們不知道,正是因為他們的經驗和習慣,才導致孩子心靈的傷口。

比如一位母親,她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很強勢,從來不讓別人說話,女兒當然最瞭解母親,所以在學校受了再大的委屈,或考得不理想,都不願告訴媽媽,怕給媽媽的臉上抹黑,由此形成撒謊和母女隔閡。究其原因,就是媽媽的完美主義(對女兒的影響),可對於這位母親,完美是她的生存觀念,也是安全感的寄託。

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