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粼粼的東湖讓他心曠神怡。回到葛嶺,興致正濃的毛澤東想起了井岡山上的老戰友江華,當天下午,毛澤東在葛嶺的書房裡召見了當時的浙江省委副書記江華。這兩位從井岡山下來的湖南老鄉品嚐著剛採摘下的西湖龍井,窗外鶯雀的鳴叫聲和鬥豔的桃花把他們帶進了美好的回憶和追思中。
毛澤東拉開窗簾,江華忙迎了上去,他們倆面對後西湖,望外西湖,看著翠綠的柳條和湖面上泛起的層層漣漪,毛澤東連聲說:“西湖的水多誘人呀。”毛澤*然挑出了水的話題,他先向江華說起了杭州白居易和蘇東坡兩位“知府”。白堤的形成我沒有考證,我只知道唐代長慶年間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有一天他在堤上向東散步,春天的夕陽讓他踏著柳蔭下的身影,詩性一下噴發出來,“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裡白沙堤”,後人以此命名為白堤。北宋元年間蘇軾出知杭州時,蘇東坡見西湖淤泥抬高,便出奇招,南起南屏山,北接岳廟,挖泥築堤,疏道架橋,他將西湖分為內外西湖,其間架有橋樑六座,桃柳夾堤,有“六橋煙柳”之稱。後人追憶蘇軾並將西湖南北堤取名“蘇堤”。
說到這裡,毛澤東那雙能穿透歷史的雙眼,望著曾擔任杭州市市長和市委書記的江華詼諧地說:“將來有哪位‘知府’從錢塘江取水灌入西湖,讓西湖水川流不息,那這位‘知府’將永遠銘記史冊。”
紹興東湖那春和景明,山水相映,一碧萬頃的美景又勾起毛澤東對浙江兒女的母親河——錢塘江的美好遐想,滿腹詩文的毛澤東腦海中突然蹦出了清代詩人黃仲則“三百六十灘,新安在天上”的詩句。毛澤東問江華:“聽說你們在做新安江的文章?”
江華見毛澤東興致正盛,便傾吐了雄略大志:“1949年剛解放的浙江省發電裝機容量只有萬千瓦,年發電量也只有億千瓦時,到了1953年,全省裝機容量也只有萬千瓦。全年發電量剛過1億千瓦時,這與浙江工業快速發展是極不相適應的。1947年1月,浙江省錢塘江水利資源勘測隊踏勘了新安江,次年4月上書行政院,要求建電站。國民黨想要辦的事,我們共產黨肯定比他們辦得好,辦得大。新安江電站建起來,我們浙江的電力就沒問題了,現在我們浙江的老書記譚震林也很重視這件事。”
1.毛澤東點題(2)
毛澤東一拍書桌,用濃重的湖南鄉音對這位老鄉說:“你這想法好,新安江上要建大型水力發電站,我支援。但你不能僅想浙江,要為上海、江蘇、安徽做貢獻。如果新安江電站裝機容量有個幾十萬千瓦,每年發幾十億度電,那將是對杭州、上海、南京等地的工業一個大推進。”
毛澤東離開杭州第二個月,即1954年5月,*中央就下達決定,任命江華為浙江省省委書記,霍士廉為省委副書記。江華從此主政浙江省黨政軍工作,這為他施展才華,開發新安江搭起了一個廣闊的平臺。
新安江是錢塘江上游的一條大支流,流域面積11850平方公里,約佔錢塘江總流域面積的四分之一,幹流全長261公里,到每年汛期,從黃山腳下奔嘯而來的另一條支流,彙集到新安江。奔騰的山洪,從安徽屯溪至建德銅官峽谷僅170公里長的新安江河段,就形成了100米的天然落差,這滔滔的新安江水不知要吞噬掉多少新安江畔人民的生命、財產和農田,但它也曾吸引多少水利專家、學者,甚至日本、美國也對這天然的動力垂涎三尺。
我從浙江省檔案館敵偽檔案中查詢到的《錢塘江街口水力發電計劃概要》中摘錄幾節,讓大家瞭解這段歷史:
自美國田納西河流域水力發電工程成功後,世界各國對於水利之開發,莫不異常重視,本省水利蘊藏豐富,勘測研究歷有年所,限於財力,未能見諸實施。抗戰期間,本省地臨前線,變亂之餘,財力兩缺,乃商準資源委員會全國水力發電總處同意,特設錢塘江水利勘測處,並指派徐主任洽時主其事,費年餘之努力,計勘定水力發電地點:街口七里隴、羅桐埠、邵村、灰埠、黃壇口等六處共可發電227000千瓦。街口一處,形勢天成,施工簡易,而發電量可達8萬千瓦,且地點適中,可供寧滬杭三角地區之需求。尤具經濟價值。應爭取時機提前興築,以樹全國經建事業之先聲,第茲事體大,非群策群力,未易奏功,有本省商準資源委員會水利部既上海市政府聯銜具呈行政院賜準。
…………
寧滬杭鼎峙之一大平原為我國工商業發展最盛之區,其原動力向惟火電是賴,抗戰期間,電廠損毀慘重,致難以供應與日俱增之工業及一般需求,惟火力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