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歸服。大王如果對老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少收賦稅,深耕細作,及時除草;讓身強力壯的人抽出時間修養孝順、尊敬、忠誠、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長,出門尊敬長輩上級。這樣就是讓他們製作木棒也可以打擊那些擁有堅實盔甲銳利刀槍的秦楚軍隊了。
“因為那些秦國、楚國的執政者剝奪了他們老百姓的生產時間,使他們不能夠深耕細作來贍養父母。父母受凍捱餓,兄弟妻子東離西散。他們使老百姓陷入深淵之中,大王去征伐他們,有誰來和您抵抗呢?所以說:‘施行仁政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大王請不要疑慮!”
【讀解】
從一般的請教到傾訴苦衷,尋求雪恥圖強的良方。梁惠王已經對孟子信任有加了。
孟子因此也不再賣關子,而是直截了當的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張。其實還是不外乎物質生產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的問題。
在物質生產方面,包括三項內容:一是刑罰,二是薄賦稅,三是深耕易耨。雖然省刑罰屬於法治,薄賦稅屬於財政,深耕易耨才屬於農業生產。但說穿了,前兩項的目的都是為了讓老百姓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積極性,發展生產。
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主要還是教育問題,不過,在儒家政治的教育中,德育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一位的,而文化知識還是第二位的,所以孟子在這裡依然強調的是“孝、悌、忠、信”。
只要這兩手都抓住了,國無論大小都可以發展壯大。
小國可以打敗大國,弱國可以戰勝強國。因為,施行仁政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孟子當然也不是隨便提虛勁,而是具體分析了敵對國的致命弱點,最後才鼓勵惠王,請他不要懷疑自己的治國良方。
其實,莫說梁惠王,就是我們今天聽了孟子的一番闡述申說,不也是認為很有道理的嗎?
………………………………………………
誰能統一天下
【原文】
孟子見梁襄王①。出,語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③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④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渤然⑤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註釋】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語(yu):動詞,告訴。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u)。 ④與:從,跟。 七八月:這裡指周代的歷法,相當於夏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時候。 ⑤渤然:興起的樣子。渤然興之即蓬勃地興起。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國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義引申過來。 ⑦由:同“猶”,好像,如同。
【譯文】
孟子見了梁惠王,出來以後,告訴人說:“遠看不像個國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嚴的樣子。突然問我:‘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
“我回答說:‘要統一才會安定。’
“他又問:‘誰能統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一天下。’
“他又問:‘有誰願意跟隨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沒有不願意跟隨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天旱的時候,禾苗就乾枯了。一旦天上烏雲密佈,嘩啦嘩啦下起大雨來,禾苗便會蓬勃生長起來。這樣的情況,誰能夠阻擋的住呢?如今各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來解救了。真象這樣,老百姓歸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樣,嘩啦嘩啦誰能阻擋的住呢?”
【讀解】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正當孟子與梁惠王越談越投機的時候,梁惠王卻一命嗚呼了。
惠王的兒子襄王繼位,還是召見了一次孟子。這裡記錄的,就是孟子見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談話內容。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