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2部分

時間長、效益高。

擁有著後世記憶做‘依據’的陳鳴對於淤地壩的評價很高,可惜他有點空口說白話了。因為這三個字甭管是汪輝祖、熊炳章、趙翼,還是龐振坤這樣的怪才,都聽都沒聽說過。陳鳴倒是還記得淤地壩在史上是有過先例的,但他記不住了。只隱約記得先是在明朝,後又在清朝引起過滿清官府的重視,但最終也未能有效的發展起來。

除了這個淤地壩,陳鳴腦子裡還有六個字:保源、護坡、固溝。小流域綜合治理三**則,記得還是中學上地理課時學的。那什麼山頂種防護林,兩側種植草地,草地下面可以修建梯田,然後是灌草護坡、林地啊一類。

這些東西陳鳴準備一一在山西實驗一邊,以平陽府作為試點工程,只要看得到效果,那接著就可以推廣開來。黃土高原位於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跨越山西、陝西、甘肅、內蒙等多省,地盤可不是單單一個山西。

如果真的到了逼不得已的時候,陳鳴還有最後一個絕招遷移。從黃土高原上一步步把百姓遷移到東北、新疆和南洋去。減少當地的人口數量,人口基數,自然就極大地減輕了土地和自然環境的壓力了。

長城以南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長城以北的各大沙漠土地沙漠化,兩大難題就像很高很高的懸在陳鳴頭頂上的兩把劍,它們再怎麼著也插不到陳鳴的頭上,但陳鳴卻不願意坐視這兩把劍越來越近而不聞不問。

兩天後,《中原日報》頭版刊登了第一篇圍繞著植被與土地荒漠和水土流失為中心點的報道,文中舉了新疆的例子,也舉了烏蘭布和沙漠的例子。不少秦漢時候還是水草豐茂遍地牛羊的豐美之處,千百年的流轉,就已經變成了荒無人煙的浩瀚沙海了。

文章中用很系統的筆法描寫了植被的重要性,土地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的危害性,開荒,濫墾濫伐、過度放牧……

這一天不知道多少南京城的中下級官員捧著報紙在議論紛紛,他們並不是在討論植被與水土流失是否真的存在關係,也不是在商量著如何治理水土流失。他們討論的話題是上頭又要幹嘛呢?

就跟前世兔子國很多官員看《人民日報》,堅持每日看《省報》、《市報》,看新聞一樣,現在陳漢的很多官員也每日必看《中原日報》。

因為他們能從報紙的評論文章中看到種種潛在的政策,看到一些對自己的前進方向有指導作用的存在。復漢軍的一些政策、人事變動什麼的,在大局已定卻又沒有公開宣佈的時候,總能在《中原日報》上反映出點蛛絲馬跡來。

就比如當初南京順天府尹的pk戰。

連續的兩日,報紙頭版上都出現了上海經濟發展前景大好的字眼,明眼人就知道這場爭奪戰最終是以嶽文海的勝利而告終了。而上頭之所以定嶽文海的原因,就是開埠。

可接著報紙上又陸陸續續的提點幾下上海的特殊區域位置,然後沒有多久,上海市的級別就被提升了半格。南京順天府尹大位的爭奪戰中落敗的蕭樓成了新上海的一把手。

“上頭這是啥意思啊?”水土流失,草木植被,太子爺也不是真神仙,一聲號令千里沙海就變成豐美的草原農田了。

“難道朝廷要全天下的人保護植被,防範水土流失?”

各種各樣的猜測都有,包括朝廷要設立‘治沙官’的猜測都有很多人贊同。

然後《中原日報》又放出了一篇頭條,論點圍繞的是黃河為什麼這麼黃!

你還別說,這篇文章引起的轟動遠遠比上一篇水土流失的文章引起的轟動要大的多。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海晏河清’的說法,更有‘黃河清,聖人出。聖人出而天下治’的樸素理念,但這種理念何嘗又不是對於黃河的渾濁的最好襯托呢?

在這種很籠罩著一層神話色彩的話題上,《中原日報》突然的來了個大揭露,將黃河的渾濁歸罪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這一瞬間的震撼力還是很緊強烈的。

這種震撼力以及它的延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黃河泥沙渾濁的危害河床底泥沙淤積,最終成為地上懸河,頻頻的洪澇災害就是最嚴重的後果。從洛陽以下,整個河南、安徽,在過去的明清三四百年時間裡氾濫了多少回?決口了多少回?造成了多少人的死亡,多少財產的損失?

整個中國都沒有人能將這個話題輕鬆的看待,尤其是黃河沿岸的百姓。而文章中對於黃土高原地表的描述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也幾乎成為了黃土高原的代名詞。

“殿下口中的這種‘水土流失’現象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