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論武大會
這個江湖裡,四年一度,由不同門派承辦,在不同的風景名勝區,舉行“論武大會”。
所謂“論武大會”,就是把各門派的弟子聚集在一起,互相比試的活動。
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可但凡會點拳腳、能耍個花槍、扔幾個飛鏢的,哪個不想找人試試身手,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
然則怎麼試呢?
練武苦,武職又難混。
眼下絕大多數父母把孩子送到大門派去,無非是圖個強身健體,花拳繡腿人人會耍,練到專精卻是鳳毛麟角。想要在路邊攤上抓個賣包子老頭就過上三百回合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而一個門派中,實力比較高強的那些入門弟子,多是打小一塊兒訓練,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彼此連襠布什麼顏色恐怕都知根知底,拆起招來自是索然無味。
卻又總不能放人到街上去,逮個活物就砍,最後砍下幾個腦袋是幾個,多了便算贏——那可不是武林中人,那是禽獸了。
如此這般,諸多抱怨,掌門長老們的耳朵紛紛長繭。為圖個清靜,聚到一塊一合計,便搗騰出一個“論武大會”來。
第一屆參加者,只有少林、武當、峨嵋等幾大門派,以及傅家、汪家等幾個家傳淵源的武林世家,專案也只有刀、劍、槍、鞭、暗器等寥寥數項。
經過數百年不斷推廣發展,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參加者逾五百派系,集論武、觀賞、娛樂於一身的綜合性大型武林盛會(喂)。
參照這個成功模式,按照專案細分,誕生了“論劍會”、“論刀會”、“論槍會”等等;按照地域分,也有“東武會”、“南武會”,乃至於“三晉論武會”、“兩廣論武會”,不一而足。然而,無論規模,還是資歷,都難與最古老盛大的“論武大會”相提並論。
我們的故事,就從這樣的江湖開始。
符槐楓回顧人生的時候,總是堅定地認為:自己命運的軌跡之所以會如此旁逸斜出,是因為,在十八歲上,認識了楚雲。
符家是兩廣的山區裡的普通農家,因為符父熱愛劍術,槐楓還不會握筆的時候,就教他握劍。剛到六歲,就把他送進了知命的劍派松派設在兩廣地區的分舵裡習劍。
於是,十八歲之前,槐楓是一個練習單劍的普通劍客。
雖然因為天分高,實力也還不錯,可確乎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野心,只想能在分舵裡混個好的風評,過了二十五歲便找個小門派當教頭;或是去鏢局領一份薪水,把爹孃找的那個張家的小姑娘娶上,生兩三個孩子,過一輩子安安穩穩的小日子。
可十八歲那年,一切都變了。
因為他的啟蒙教頭葛明東師父,忽然接到了一封來自總舵的調遣書:“上調總舵,轉雙劍。”
對於一個生長在農家打混在基層的平凡劍客來說,能夠進入像松派這樣大門派的總舵,已經是莫大的榮耀;若能代表門派參加江湖上大型的武會,在簡歷上可算得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以後的人生有莫大的裨益;假如竟能在武會上拿下前三席,那更是身價大增,非但日後當教頭的起薪與一般劍客不可同日而語,還會有許多“代言”、“指導”之類,只拿錢不做事的肥美虛銜找上門來。
因而,葛師父是很想讓他去的。
可看到後面那“轉雙劍”三個字,卻又難免猶豫。
相對於獨來獨往的單劍,雙劍,是兩個劍客同進同退的協作專案。
雖然兩者的基礎技術有相同之處,可雙劍與單劍到底不同——單劍最初是為了測試劍客的單兵作戰能力而設立的專案;而雙劍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檢驗劍客之間協作能力而設定的。
單劍出身的槐楓,究竟能不能和其他人“合作愉快”,葛師父心裡著實沒有底。
當然,葛師父考慮再三,他還是去了——為了照顧少年的夢想,為了讓他見見外面的世界,為了使他光宗耀祖為了他那年邁操勞的父母為了他娶媳婦的時候能光鮮體面……
——天知道為什麼,作者不瞭解,槐楓也不清楚,他甚至連葛師父內心的掙扎都沒有聽說過。
他是個天然的孩子,有著世界上最單純的性格,最樂觀的精神,和最粗大的神經。
所能知道的只是,如果葛師父最終決定放棄,那麼故事就在這裡結束了。
幸而槐楓去了。
並且,認識了楚雲。
在他十八歲的時候。
最開始的時候,槐楓和楚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