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9章 協調會(二)

“我奉委座的命令,把四位請過來,為的就是商討如何將四位負責管理的密電碼研究和破譯機構合併成一個機構的方案,現在我們一共收到了三個方案草案,三分草案各有優劣,我把三分草案歸納總結了一下,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大家可以先審閱一下,我們可以對方案草案的條款可以逐條討論!”林蔚文的開場白很簡單。

林蔚文的副官開始給四人分發資料,都是由人手工謄抄的,字跡工整,就跟印刷體差不多。

翻紙的聲音不斷響起。

大家都在全神貫注的在看,只有林蔚文一個人端起茶杯,吹著上面的漂浮的茶葉,喝一口,放下,然後閉目養神。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他是檔案的起草人,內容早就腦海裡了,根本不需要再看了。

羅耀從頭至尾看了一遍,他就知道了,這套方案還是根據密檢所為藍本進行的設計,當然,也有一些他在方案中提到的方法。

密譯室跟密檢所本質的區別不是人,而是將研究,研譯是合在一起以及分開的。

密檢所是將兩者分開,好處就是相互不干涉,保密效果好,因為研究者只是把電文內容解析出來,而電文真正內容還需要一道研譯過程才能真正的清楚。

因為,在高等的密電碼通訊中,還回使用密語和暗語,你若不知道這個,就算你破譯了電文,還是不知道電文裡說道是什麼。

比如,日軍在所有通訊密電中用一個“數字”替代某個人,或者某一不對,你若不掌握這個,同樣不知道電文裡說的是啥?

研究是密電碼字面上的破解過程,而研譯是將電文字面上的意思再翻譯成大家都明白,都懂的意思。

這就是為什麼方言密電難以破譯的原因,它傳遞的就是一個音,只有懂方言的人連起來讀才知道是什麼意思,不懂這個方言,你就是想破腦袋也不知道電文說的啥。

羅耀的密譯室,則是將兩者結合起來,研究與研譯無縫對接,彼此都在一起工作,相互獲取資訊,而不是將兩者人為的區隔,這樣破譯的效率會更高。

當然,這也是密譯室人少的緣故,人一多,可能這樣的方式就不適用了。

密檢所的工作分配是一人做一件事,只做自己的那一部分工序,下一步工序就跟自己沒關係,這樣來說,保密性自然是最好的,因為,只有一道工序的人,根本不知道前後兩道工序的情況,就算他洩密,也就是他自己這一道,損失有限。

缺點就是,不能充分調動每個人工作的積極性,要知道,密電碼破譯,功勞最大的是最後一道,也就是研譯部門。

研譯部門破解了電文內容,功勞當然很大,可是其他部門的功勞卻難以得到照顧。

久而久之,其他部門就不那麼積極做事兒了。

羅耀的做法是,把偵聽和研譯分開來,偵聽和研譯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技術種類。

這個分開沒什麼問題。

而是在研譯內部分組,以組的方式接任務,從統計、研究再到研譯,都在一個組,這個組把電文破譯了,那成績是整個組的,所有組員都有功勞,都能獲得嘉獎。

功勞和獎金怎麼分配,那也有一套規矩,也不是平均的,那樣也不公平。

但是,這恰恰能激發整組人工作的熱情和活力,而且還能形成一種競爭的氛圍。

也容易出成績。

這也是他摸索出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密檢所是做不好可以相互推諉,指責,誰也不願意擔責,但密譯室不行,做不好就是你整組人不行,攻關失敗,就得把所有資料移交,換人。

林蔚文跟他說,他的方案很有想法,但不合時宜,羅耀當然理解他為什麼這麼說了。

合併後的機構,人員構成很複雜,什麼溫系的,毛系的,還有密譯室系,就這個裡面還分羅系和韋系呢,這些派系若是按照羅耀的方案編組,那真是會亂套了呢,到時候,光內鬥就會新機構耗費打量的人力和物力了,哪有精力去破譯敵人的密電碼?

密檢所原來也是從各部調人成立的,大雜燴一個,雖然機構設定有些效率低,可它一直都還能運轉,這也是目前來看,合併後最好的借鑑方案了。

要實現羅耀的合併方案,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溫玉清、毛宗襄以及韋大銘徹底排除新機構之外。

但這可能嗎?

老頭子敢把這樣一個重要的秘密機構交給一個三十歲都還不到的年輕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