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初年,實支實祿銀約為
120萬兩,皆含寶鈔支付。
到後來“永為定額”後,每年固定實支祿銀約
一百五十萬兩,而地方上多付以積壓寶鈔。而寶鈔?洪武帝首創歷代皇帝倡導、朝廷發行!一兩銀子兌換寫著一兩的寶鈔。
宗室得帶頭認啊……
朱元璋弄出寶鈔這玩意,後來的主要使用物件竟是他的子孫!不知地下的重八做何感想?
我們再對比下清朝。
《校邠廬抗議》:國家經費有常,惟宗祿無定額,會典諸書:奉恩將軍以上俸數,皆不錄聞,近來歲支三百餘萬。
意思是:連奉恩將軍以上勳貴不計算!都支出三百餘萬兩。
魏源《聖武記》:“順治初,宗室從龍入關二千餘,近日近三萬餘,歲祿數百萬兩。”
《會典》、《通考》、《八旗通志》等載:八旗王公宗室莊園,佔地一百三十三萬三千六百畝。
其實這只是王公莊地小部分!也就是清初圈佔的免賦地,根本不是王公莊地的總數。
順治清算阿極格、多爾袞兄弟時,有這麼一句話:
英親王阿濟格,僅僅逼民投充一項,就攫取民田80多萬畝,多爾袞則是200多萬畝……
這還只是搶奪的,根本不算正常准許的跑馬圈地。
到了康熙時期,康熙一次性給果郡王:馬場熟地24萬畝……
清朝實行過攤丁入畝,所以土地統計比明朝稍微靠譜點。
有心讀者可查下清朝耕地總數!就知宗室搶佔了多少土地。
明朝宗室窮成啥樣?
主要是低階宗親。他們被拖欠宗祿現象極其嚴重。
如嘉靖後期,山西拖欠(累計)宗祿一百四十七萬石。而又不允許宗室自謀職業養家!大多拿不足宗祿的低階宗親,是真活不下去。
太窮!太多宗親年過四十而無法婚嫁。還因拿不出財物賄賂,一些宗親甚至到死!連名字都無。
名字統一由王府向朝廷“請名”。而文臣眼中的王府都是肥豬!除非在位皇帝兒子才少敲點竹槓。
所以,各王府有個潛規則:宗親自己先交一半賄賂款!才替下面宗親請名、請嫁娶、請爵祿……
就不該成皇家人……
為養家餬口,很多宗親不得不當黑戶打黑工,而黑戶最適合幹強盜買賣“白晝搶奪於郊衢”。
家中男的都餓瘦了!當不了強盜咋辦?宗室女血緣好!漂亮。“花巷豔樓、富貴私邸常多貴女”
哪有天家顏面!
怕王九不信,德王府竟集中了近千男女宗親。
都是二十多歲以上,都是沒法嫁娶的窮宗!三位一再強調,王九可任挑宗室女驗貨。那是她們的造化!是在行善積德。
直看得王九好堵!
……
那又為何難解宗室問題?真是祖制不可違嗎?
這就是三位王爺,想告訴王九的第二件事。
宗室“生而有爵”,導致實有爵位數量隨人丁滋生而增長,其對應宗祿也同步增長。
隨著宗室人口基數逐漸變大,宗祿總量也不可遏制增長,成為本就窮鬼的明廷財政一大負擔。
所以財政癥結,不在人丁滋生,而是無法抑制宗室爵位膨脹。
嘉靖後期,郎中戚元佐針對此弊上《議處宗藩事宜疏》,提出以“限封爵”為核心的改革方案。
他覺得朝廷與其費時費力,透過“滕妾制度”限制人丁滋生,不如直接限定各代子嗣的封爵數量。
除此之外,還要嚴格絕嗣除封!不再加恩各宗藩,搞什麼兄終弟及、以侄繼伯等等。
此方案下無法獲取爵位的宗親,戚元佐建議朝廷:給予一次性補貼後還其“自由”。
對自己“限封爵”方案是否可行?戚元佐本人信心十足。
首先朝堂阻力小。
嘉靖後期,朝廷和地方已窮成啥逼樣?只要能省錢……
其次,宗藩內部支援的人很多。畢竟除親王郡王外,九成宗親過得不好!半數已快活不下去。
所以,別說無錢賄賂就不能獲取爵位!即便能獲取爵位,很多宗親也願放棄低階爵位,讓朝廷放開禁限,他們好自謀生路。
最後,戚元佐不僅認為“祖制”可違,且有大量例項實證……
但戚元佐忽略個問題:宗室為何會成為朝廷“問題”?
自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