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築一圩,沿牆置炮,中屯陸師,圩中設望樓,安放走輪大炮”。丁寶楨所說的“圩”,實際就是一座可以屯兵的城堡。由於“浮鐵炮臺”當時還是一種新式武器,中國無力製造,需向國外購買,而國外也十分緊缺,難以保證及時購到。所以,丁寶楨沒有采納張蔭桓設“浮鐵炮臺”的意見,而是計劃在八蜡廟“築一圓式炮臺”,在芝罘山東莊“建曲折炮臺一座”,以與通伸岡炮臺互相應援。
當時,山東屬於北洋的管轄範圍,所有海防建設統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督辦。丁寶楨曾派張蔭桓到天津向李鴻章通報有關計劃,並請求支援。以後,丁、李兩人又就修建炮臺的具體細節互通書信商討。
丁寶楨優先加強煙臺防務的意見,得到了李鴻章的肯定。他在寫給丁寶楨的信中說:“煙臺、威海、登州擇地次第築臺,尤以煙臺為最先重要。”丁寶楨向李鴻章瞭解炮臺的修築方法,李鴻章回信說,不僅中國各處修建的炮臺式樣互異,西洋各國修建的炮臺也各有不同,但他們“大都以沙土修築臺基,外面及頂上厚築三合土”,這樣,炮臺才可以耐久。他答應將天津新城剛修建的西式三合土炮臺圖紙和新近蒐集到的普魯士炮臺模型,送給丁寶楨作為參考。
為了保證炮臺修築成功,李鴻章曾建議聘請外國技術人員來主持煙臺炮臺的修建工作,丁寶楨卻不以為然,他仍然堅持由中國人負責修築。1875年(光緒元年)年初,按照丁寶楨的總體規劃,在張蔭桓的具體主持下,通伸岡工程開工建設。丁寶楨隨後到煙臺校閱水師,視察了剛剛建設的通伸岡炮臺。丁寶楨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詳細介紹了通伸岡炮臺的整體情況。
丁寶楨在奏摺中說,圩子沿山而建,高一丈二尺,寬一丈六尺,底部厚為二丈一尺,周長為二百九十五丈,在上面又修建了護牆、槍牆,用於遮蔽。圩子南面設營門一座,門外又加了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