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的燈光重新被開啟,所有觀眾都站了起來,不停的用力鼓掌和歡呼,嚮導演和演員致上自己的敬意,雖然這部電影開始讓大家很難受,但是所有人都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十分精彩,震撼人心的電影。。。。。。
掌聲一直持續了接近三分鐘,觀眾們巴掌都拍紅了。
從開頭到結束,都牢牢抓住人心。讓人看完了電影,會有胸口要爆炸想要表達想法的衝動。一閉上眼睛,眼前就是一幕幕剛才影片令人難以忘記的經典畫面。
有些大製作電影的場面,觀看的時候,的確會感覺很宏大很漂亮,但是還沒有走出電影院就已經忘記;又有一些則會記得很久、很久,時時能回想起來,每次回想起來皆有所感觸,回味當時的震撼和感動。
因為那些場面是注入情感的場面,而不是簡單的特效堆積、視線放大……《第九區》無疑做了一次完美典範,情感、畫面、配樂渾然一體,有熱血有悲傷,懸疑鋪墊從頭到尾,哪怕是在結尾時候也不放過。
直到影片進入演職表的最後一幕。
這讓影片極具藝術xing的同時,也極具商業娛樂xing、極具視覺享受。
“哇噢,難以置信!”
“我迫不及待想收藏dvd了!”
電影剛剛落下帷幕,影迷觀眾們的回味也剛剛開始!
“一定會有續集的吧!感覺沒過癮啊。”
“第十區!第十區!第十區!”
第三百二十一章
得益於《第九區》的高質量好口碑,幾乎在一夜之間,“沈煉”這個名字傳遍了整個美國。
“得益於本片偽紀實的拍攝方式,使整部電影呈現出一種硬新聞般的真實感,使觀眾從一開始就被帶入既定的事實面前:一輛滿載外星人的飛船飛到了地球第九區的難民營,怎麼破?
本片將類似et中閃閃發光的門後見到外星人的神秘直接跳過。
於是問題來了——這麼多外星人,跟當地的非洲難民營進行著黃賭毒槍械等等一些的黑色交易,後面的交易尚可理解。
男主帶著使命來到外星人難民營,一家家走訪,跟隨鏡頭,我們看到了真實的,在揚起的灰塵裡活蹦亂跳的外星人,因為溝通障礙,交流起來異常困難,語言交流基本不可能,動作交流存在明顯的星球差異化,所以誤襲發生時,溫和的男主也很無奈。
哪裡有不公,哪裡就會有反抗,外星人也不例外,當他們運用超越地球人智慧的腦袋開始急中生智的時候,男主的誤打誤撞不幸被感染。這一幕相對噁心,是因為我們見識到完好的面板下長出堅硬的甲殼。
更噁心的是,我們發現人類開始對外星人各種解剖各種虐,各種試驗各種殺害,所以,比起醜惡甲殼的,更噁心的是人,他們企圖抓到男主作為地球人和外星人的結合體開始研究,男主,一個地球人,竟然跑到外星人這裡才覺得安全,這是多麼大的諷刺。
這一幕的發生,像極了卡夫卡的《變形計》
也許導演此刻要表達的,正式如此,男主從人類開始長出厚厚的甲殼,變成外星人,學會了使用外星武器,而沒有變成甲殼蟲的,會在3年之後,也就是2012年世界末日來臨時消亡。
男主協助外星人出逃的時候,相信大部分的觀眾已經站到了外星人的一邊,是不是站錯了隊?
或者我們從開始就站錯了隊!
這無疑是對種族歧視最大的戲劇化呈現,而其中的偽善,人心的險惡顯露無疑。影片中的外星人顯然是噁心的,但更噁心的是人心!
第九區只是對映第51區嗎?窺一斑而覽全豹,導演用了披著外星人外衣的故事,講的卻都是人性。就像《華氏911》雖然披著災難的外衣講的卻都是政治一樣。
導演建構瞭如此龐大的外星人,卻解構了人,這正是本片的價值所在。”洛杉磯時報針對《第九區》整整給出了一個版面來介紹這一部電影,在好萊塢,有這個待遇的電影可不多。
用“倒吸一口涼氣”來形容影迷的觀感毫不為過。
戴墨鏡酷酷的david是本片的死忠粉絲,他堅信本片一定會再拍續集,他很喜歡片中真實血腥的場面。這是他今年為止看過的最具有警示意義的影片。
哥倫比亞大學的歐文說,他一定會再看一遍,情節本身的複雜性讓他回味不絕,再看一遍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導演意圖和箇中伏筆。
影迷卡瓦哈爾提出的觀點很有意思,他覺得《第九區》是科幻史上地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