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2部分

除此之外,密林深處,還生長著一類更古老的原始植物,沒有根,沒有枝葉,只有莖,遠遠看上去,和巨型蚯蚓一般,彎曲盤繞在巨型蕨類植物上,繞了一匝又一匝。起初大家還以為是一種動物,嚇得不敢從上頭蕩過去,幾番試探下來,才發現是一種植物。巴桑也說,不是他見過的纏人植物,那種植物的根莖不會如此粗壯。

至於密林中的動物,大多是體大無腦的原生動物,按各自的本能行事,一旦摸清楚了生活習性,對這群探險者便構不成威脅。

在這十五天內,幾乎所見過的動物,都成了他們的盤中餐,而且按照肉質高低,還被分為三六九等。

諸如那條巨型蛞蝓,肉的質感雖然不錯,卻有一股難聞的味道,大大降低了品級,但它卻是密林中其餘生物的最愛,特別是那些巨蝗。巨蝗在密林的沼澤邊緣群居活動,什麼都吃,長相猙獰,但肉質非常可口,特別是一雙後腿殼裡的肉,感覺和螃蟹肉有些相似。只是這些巨蝗難以捕捉,常常是一群群的活動,範圍非常大,能進行低空飛行,搏鬥時,甚至可以依靠強有力的後腿直立,差不多有一人高,而那帶著尖刺的前腿和硬顎一般的嘴,也能給別的生物造成極大的傷害。

卓木強等人第一次遭遇這些巨蝗的時候,經歷了一場艱苦的搏鬥,巴桑還負了傷,不過後來就搞清楚了,這些飛蟲的最高飛行距離不過十米,幾乎和那種叫蜻耵的巨型古蜻蜒一樣,於是開始在高處設下陷阱,加以捕捉。

同時,這些人也發現,越往密林深處走,裡面的生物便進化得越高階,器官更復雜、更完善,動作也更靈敏,無論抓捕還是躲避,難度都提高了很多。這十五天來,估摸著約從史前四點五億年走到了史前三點五億年左右。當然,沒有絕對的界限,只是肖恩稱他的感覺如此。

巨蝗頭殼堅硬,四肢帶刺有力,但腹部極其柔軟,困在網裡不久,就不再掙扎了。吃過蝗蟲,將蝗蟲腿部的肉剔出來打包裝好,一行人繼續向右前進。

在香巴拉,其實沒有方向可言,所有的辨認儀器都失靈,透過天空,透過植物,各種野外辨認方向的辦法也無法使用,唯有靠最原始也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才不至於在森林中迷路——做標記。

張立在出發的地方做了一個小功率的電波發射器,定時監測與發射源的距離和方位,就知道他們有沒有在原始叢林中繞圈子。只是那些未知的原始生物和叢林沼澤阻擋去路,所以每天的前進距離最多隻有二十公里。

從多拉雪山一直到蒙達雪峰,直線距離有接近兩百公里,也就是說,香巴拉的上空裂隙開口約有兩百公里,而這個錐形散射的下端距離,遠遠大於裂口距離,或許兩倍,或許不止。按照目前的方向前進,大家都認為是正確的,即便錯誤,十五天時間,也該走到裂隙邊緣了。

在樹冠層用飛索飄蕩飛行了一段距離,負責偵查的岳陽停了下來,對趕上來的大部隊道:“前面好奇怪,有一層灰濛濛的霧氣,不知道有沒有危險。”

肖恩接過望遠鏡一看,忍不住駭然,說道:“那是什麼?又是我從來都沒見過的東西!計算機呢……”

這十五天,方新教師的計算機可謂幫了大忙,凡見了不認識的生物,都在計算機裡找尋答案。一些國外的科學家利用化石標本對一些古生物進行了3D復原,基本形態結構還是正確的,儘管種類不是很多,畢竟讓他們對古生物有了大概的瞭解。

張立在一株厥類植物頂端分叉處將計算機取出,利用電子望遠鏡將其中的訊號輸入,一幅清晰的畫面立刻出現。卓木強等人仔細看了,灰濛濛的霧氣被電子望遠鏡放大十六倍之後,變成淡青色的顆粒狀物,前面的樹冠層整個都被那些顆粒狀物覆蓋著。電子望遠鏡繼續放大,發現顆粒狀物呈毛絨絨的球形,每個球又由許多細絨毛組成,有些像蒲公英,全都飄浮在空中。

“這是什麼?”張立一面問,一面點選計算機軟體進行截圖比對。沒有弄清楚那東西是什麼之前,任何人都不會前進。

大約半小時後,計算機查完了所有庫存圖片,只找到幾類蒲公英和雪花的圖片,相似率均不足50%,顯然又是一種全新的物種。

那片絨毛球狀飄浮物距離大約兩公里處,遠遠看去如浮雲,隨風湧動。經過岳陽辨認,中心部位像是有無數地泉在噴湧。他自告奮勇道:“我想靠近看看。”

卓木強道:“記住,不要靠得太近,恐怕對身體有損害。”

岳陽一笑,道:“知道啦!”

他只去了下一會兒就返回,對眾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