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就是一本書(1)
網上流傳著一則笑話:
上學的時候,將“English”讀為“應給利息”的同學成了銀行行長;讀為“陰溝裡洗”的成了小菜販子;讀為“因果聯絡”的成了哲學家;讀為“硬改歷史”的成了政治家;讀為“英國裡去”的成了海外華僑;讀為“應該累死”的成了IT職員……
雖然是有些荒誕的杜撰,但不經意間卻也道出一個實情:英語,在當今這個年代,無論是對於讀書的、工作的、做學問的,都至關重要。那個人人滿口“之乎者也”的“東方”已經成為過去時,取而代之的是很多人能說溜得讓外國人咂舌的英語,連菜市場的老太太都搭乘著奧運的熱潮會上幾句“Wele to Beijing”的“新東方”。
笑話雖是調侃,但卻有著一種“新東方”的風格,不羈、尖銳、幽默、平實、真誠、智慧。這種風格我們是常見的,辛辣諷刺的作家或是針砭時弊的漫畫家大都有著這種令人忍俊不禁又發人深省的風格。他們的作品被包裝成一本本精美的圖書,成為開卷有益的最佳範本。但是這一次,書的作者換了一個人,他既非作家也非畫家,卻賦予了書本一樣的風格。而當書的封面換上他那張樸實的面孔時,就成為了完美組合——書如其人,其人如書。
俞敏洪其貌不揚;在創辦新東方之前,他的人生是那麼平凡,甚至乏善可陳。只是各種場合的角落裡被人遺忘的那一個。
俞敏洪魅力驚人;如今,無論是中國最普通大學的一隅,還是名震全球的普林斯頓大學令人神往的圖書館裡,只要是黑髮黑眼的莘莘學子,沒有人不知道俞敏洪的名字。甚至有人說,沒有上過新東方,沒聽過俞敏洪的演講,大學生活就是不完整的。
俞敏洪的魅力源自何處?自然不是他的偶像氣質,因為就他的外表看來,實在沒有暢銷書的精美包裝。他的平實,像是32開的學術書,淹沒於濟濟人海中。
他的魅力源自他的平民氣息。在新東方,他是最沒有架子的一個人。同事們可以亂批他,作為調節課堂氣氛屢試不爽的良方;在學生眼裡,他像一個鄰居的叔叔,親切而體貼關懷。因此,對他最好的稱呼是“老俞”——就像每天早上在巷子口會遇見的那個熟人一樣。而這份平實,在一個浮躁的社會卻成為了彌足珍貴的品質,就像是陳年粗糙的手抄本,卻成為了好書之人爭相收藏的寶貝。
男人就是一本書前言�從草根到精英的完美奮鬥歷程俞敏洪傳奇關於男人,有很多比喻,如酒,如茶……還有一種,如書。男人就是一本書,有的是外表華麗、內容時尚的暢銷書;有的是不求包裝,以內容厚重取勝的經典名著;有的是難登大雅之堂卻非常實用的生活百科;有的是陽春白雪卻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每個男人,都可以在圖書館的陳列架上找到自己的屬類。而俞敏洪這樣的男人,定是藏於庫本館中的那一類。
庫本館中的藏品,可能是出身名貴,可能是年代久遠,可能是限量發行,可能是由名家簽名所贈。如果以上都不是,那麼還有一種可能,是因為其歷經風霜。俞敏洪的入館原因,就屬於後者。
確實,俞敏洪就像是一本歷經風霜的手抄本。初時,本沒有傳世的目標,也並無特殊之處,只是在一場場浩劫中,依靠九分堅忍和一分幸運堅持了下來。在堅持的過程中,漸漸發現了目標,而價值也不經意間隨著歲月的流逝增加。十幾年、幾十年的時間過去,這最初的手抄本卻一不小心成為了大浪淘沙後留下的金子,身價倍增。
當2006年新東方在紐交所成功上市時,手抄本的傳奇故事達到了頂峰。最令人激動的,並不是新東方是中國第一家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也不是俞敏洪頓時擁有了上億美元的身家,而在於那敲響的股市鐘聲見證了一個從草根到精英的完美奮鬥歷程。
作為一部電視劇,也作為一本書,《奮鬥》很“火”。但在80後和60、70後眼裡,是不同的“火”。在80後這裡,“火”是“火暴”,屢創新高的收視和銷量榜上的赫赫戰績足以說明豔麗的青春有多吸引人。但在60、70後那裡,“火”卻是“窩火”,“奮鬥”是真正需要“奮發”、“戰鬥”的,比起《奮鬥》中的光鮮亮麗,他們所經歷的那些灰頭土臉才更能道出什麼是“奮鬥”的過程、“奮鬥”的精神。可是,他們的故事卻缺少人來講述,被80後這些在他們眼中“乳臭未乾”的“小毛孩”用這樣一種他們看來“輕浮”的方式搶佔了“奮鬥”這個本應更有力量的關鍵詞。
或許,俞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