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6部分

,威脅不到德國,卻也不會被中國輕易吞併。德國在履行約定的時候,還是基本信守諾言的。

當然,這種守信行為,更多的是出於德國自身利益的考慮。中國的要求,並不侵害德國的利益。老實說,中國對德國並無依賴,貿易也好,還是其它方面,德國更依賴於中國。在西方面臨美英壓力的時候,希特勒怎麼也不會再與中國交惡。

在中德兩國人民歡欣鼓舞、熱烈慶祝的時候,美英等盟國的氣氛卻是一片壓抑。

敵人的勝利,就是自己的失敗,雖有心理準備,卻沒人願意真的看到這一天。然而,羅斯福是極為現實的人,年中盟軍登陸戰的失敗,已經表明了“先歐後亞”政策的失敗,美國也不再顧忌英國的反對,把主要精力轉移到太平洋戰場。說到英國,丘吉爾滿心的不情願,卻也知道,事情無可挽回。反而擺出了很高的姿態,以密切美英的關係。

歐洲、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三大工業中心,佔據了全世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生產能力。不論是從傳統考慮,還是從現實利益出發,美國對歐洲都非常重視。在明確知道,蘇聯今年必敗的情況下,美英聯軍於五月間,做了最後一次努力,以改善歐洲局勢。

五月下旬,美英聯軍先後在法國北部和西西里島,進行了登陸作戰。這兩處登陸的規模都不是很大,進攻卻很激烈,德軍迅速反擊,也花了不小的力氣將之撲滅了。但是,這只是誘餌,盟軍真正的目標是巴爾幹半島。盟軍集中了一百八十萬大軍,三千多架戰機和龐大的坦克部隊,從希臘登陸。並迅速席捲了希臘全境,向周邊諸國進軍。不僅與南斯拉夫鐵托領導的游擊隊聯絡在一起,還侵入了保加利亞,切斷了中德的直接聯絡。

盟軍的算盤很簡單,德軍會師以後,勢必會向北非、中東和英國中的一個,或幾個目標,展開攻勢。與其等德軍從容佈置,不如打德軍一個措手不及,把戰場燃燒在歐洲,震懾土耳其和伊朗,確保盟軍在中東的控制地位。

盟軍下了很大的決心,從42年末開始,美英兩國竭盡全力,精心策劃,甚至放緩了太平洋的反攻。

工夫不負有心人,盟軍的苦心經營沒有白費。果然一出手,就震動世界,希特勒連下數道命令,也止不主德軍的敗退。隆美爾的穿叉反擊,也不能挽救德軍戰線的動搖,只將盟軍的攻勢遲滯而已。盟軍迅速解放了希臘、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的大部分領土。希特勒被迫從各地收刮軍隊,乃至於從蘇聯戰場連續抽調了近百萬部隊,才改變德軍防線和歐洲局勢。

中德運輸線的切斷,並沒有影響到蘇聯戰場的德軍物資補給,從中國發往蘇聯的物資,足以供給德軍的作戰需要。除了少數武器彈藥外,中德的很多武器彈藥,都可以通用的。

儘管盟軍最初的形勢一片大好,隨著德軍在蘇聯作戰的精銳部隊大批調回,德軍的裝備不落下風,逐漸在數量上也佔據了優勢。戰場的形勢發生了微妙的轉變。是進,是退,這是一個問題。

從戰鬥力講,德軍是百戰百勝的雄師,遠在盟軍之上;從作戰區域看,德軍與本土近在咫尺,屬於內線作戰,而盟軍的主要物資來源於美國,遠隔千山萬水都足以形容;從形勢看,盟軍背靠大海,側後是心懷叵測的土耳其,又處於德軍的三面包圍之中;希特勒很謹慎,沒有從法國和義大利等地大量調兵,而選擇了從蘇聯……綜合考慮,盟軍既不能撕開豁口,進攻德國本土,那就必然陷入持久戰,但以盟軍的處境久戰是不利的。

從法國和從蘇聯調兵,距離相當。希特勒寧願從蘇聯調兵,是害怕盟軍聲東擊西,也有蘇聯大局已定,希望中國承擔更大責任的意思在內。這些算計無須多言,但希特勒出人意料的反映,卻是盟軍預計的最壞一種結果。因為這意味著,德軍隨時可以獲得大量的機動兵力。對蘇戰爭到如今的地步,中國也沒有可能抽身了。必要的時候,單獨也得把蘇聯幹翻。

盟軍在此情況下,毅然選擇撤退,在軍事上是明智之舉。盟軍還佔據優勢,進退自如,以輕微地損失,帶給德國沉重打擊,是一次不小的勝利。依託盟軍的海上優勢,在阿拉伯半島,或者北非作戰,都會佔據更多的主動。然,撤退不是那麼容易的,盟軍佔的便宜,都在撤退了又吐了出來。

何況,這個決定在政治上是個大失敗。如果不是美國總統羅斯福主動承擔了撤退的責任,英國又缺乏合適的人選,只怕丘吉爾政府就此垮臺了。

這一戰,雙方都宣佈自己獲得了勝利。國際軍事評論家則一致認為,雙方打成平手,盟軍佔據主動。

盟軍的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