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41部分

濟丘氏部族的地盤上旱災並不嚴重,境內水源需要統一排程,這也是官方的職責。但考慮到若從南濟河上游引走大部分水源,確實會對濟丘氏部族產生一定的影響,假如真的這麼做了,侯岡氏部族也應該適當給予對方補償。

侯岡此刻是以城主的身份說這番話的,並表示此事還會與相鄰的濟城城主協調,並稟報上級官員。

這時沇城的倉事大人插話道:“沇水上游今冬無雨,恐是侯樂昌城主之貪蠢歹毒招至天怒。如今侯樂昌已除,相信很快就會下雨的,二位大人也不必過於擔憂。”

中華之地各城廓的官制與巴原上大同小異,只是略有差別,所謂倉事就相當於巴原城廓中的倉師,而這位倉事大人馬屁拍得倒挺高明。在那個年代,很多人都相信世人所行不端會招至老天的懲罰,所以就把這場大旱的責任扣到了侯樂昌的頭上。

濟丘氏又問道:“侯岡大人,如今旱情尚不嚴重,但若半月後還不下雨,侯岡氏部族就會受天災了。您是否準備祭神祈雨,或者到涼花川請高人施法祈雨?”

半個月後就要開始春耕播種了,其實比河水斷流更嚴重的是老天爺不下雨。就算河裡有水,但田地若完全依靠人工汲水灌溉,在當時的年代也是過於繁重的負擔,肯定會造成大面積的糧食減產甚至絕收。

在這種情況下,部族首領往往會祭神祈雨,有時候還會花重金請仙家高人祈福。這一帶民眾最熟悉的仙家高人,當然都在大河以南的涼花川中。濟丘氏沒有提涼濟能,卻有意提到了涼花川,不知是某種提醒還是暗示。

侯岡卻不接這個茬,仍然皺眉道:“我觀族中記載,數百年來沇水上游從未斷流,而我歸鄉時一路行來,周邊各地天時並未見明顯異常,只在這一帶出現異狀,想必有特殊原因,我一定會設法儘快查明。”

太乙也開口道:“接近沇城之時,我亦覺沇水上游方向,天地靈息似有燥意,雲不聚而雨不施,此變化必有成因。”

虎娃道:“既如此,我就去上游一趟,若能查明原因並解決之,那是最好不過。若是不能查明,侯岡氏大人亦可準備祭神祈雨,我等自當盡力相助,就不必去請涼花川的仙長了。”

沒有接涼花川這個茬,侯岡很客氣地打發走了濟丘氏,在解決了部族內部矛盾之後,暫時也平息了外部糾紛。

濟丘氏走出城主府後,才意識到自己不自覺中竟出了一身冷汗,感覺後背有點涼颼颼的。侯岡的態度很好,讓人挑不出什麼毛病,可是給人的感覺卻是底氣十足,並不在乎濟丘氏部族或涼花川可能會找麻煩。

若說代表部族為村寨械鬥之事討個公道,好給族人們一個交待,濟丘氏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但他還有另一個目的沒有完成,那就是打聽清楚究竟是什麼人、用什麼手段擒獲了涼濟能?不知為什麼,濟丘氏在城主府中連口都沒開,更別提追問詳情了。

濟丘氏走後,虎娃便打算出發前往沇水上游,查探旱情真正的成因。太乙本想一起去,虎娃卻命他留下了。

如今侯岡雖然順利成為了君首、接管了城廓,但部族內部情況畢竟尚不完全明朗,原屬侯樂昌派系的勢力或許仍有不服,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涼花川那邊也不可不防,僅靠一個嘰咕是不夠的,有太乙坐鎮才可放心。

太乙也清楚,師尊這具化身雖然在九黎時剛剛突破大成修為,但論見知眼界和種種手段,並不弱於天下修士,調查這種事情確實比自己更擅長,也就聽從了安排。

虎娃在集市上買了些東西,換成了當地的普通裝束,揹著一個藤筐出了沇城北門。當地民眾雖以耕作為主,但在農閒時也經常去荒野裡採集各種物產,包括各種山貨和草藥,虎娃這個樣子也很常見。

虎娃並沒有飛天而行,也沒有動用神通法力趕路。他的藤筐裡放著乾糧和飲水,在野外找了一根棗木長杆。這根杆子有一人多高,十分堅韌結實,不僅可在跋山涉水時為拄杖,遇險時還可當作武器防身,沿著半乾涸的河床向上遊步行。

沇河表面的河床幾乎完全斷流了,只有碎石下面還有很細的流水,在河床的低窪處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水坑和水潭,就像一個個湖泊。這些水坑中有很多魚,較大的水坑裡甚至聚集了很多大魚。它們都被困在了裡面,假如水位繼續下降,恐怕遲早都得乾死。

離城廓較近的地方,有不少人都跑到這些水坑中撈魚,這可是難得的捕魚機會,有人將捕上來的魚現場剖開掛在木架上晾乾。孩子們跑來跑去發出歡笑聲,然而大人們卻並不是那麼開心。因為旱情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