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防空力量已經被削弱到了基本為零的程度,這一次的蘇聯原子彈被非常準確地丟在了威斯敏斯特區,泰晤士河畔的大本鐘上空。
——霎時間,天空燃燒了起來,河流開始被蒸發,狂奔的風中夾雜著毀滅的能量……在核爆的中心位置,一切都被焚燬了,屋頂上的瓦和房屋的磚塊、石塊都溶化了,從黑色變成橄欖色,水泥構件的表面則被燒出了一層亮晶晶的玻璃。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士兵還是平民,都只能抱著頭哀嚎著,然後身上的衣服迅速燃燒起來,緊接著又被燒光了渾身的內臟皮肉,只剩下一副焦黑的骨骼,在衝擊波之中寸寸碎裂,最後倒在地上,化成一灘隨風飄散的灰燼。或者就象乾冰那樣氣化消失,只在石板和牆壁上留下了一道模糊的人形痕跡。
距離爆心稍遠的地方,也是一下子變得宛如煉獄——碧藍的天空翻騰起了熊熊烈火,空氣好像爐膛內一樣滾燙,易燃的紙質物品著了火,庭院裡的花草瞬間乾枯……那些不幸忘了移開視線的傢伙,全都猛地摔倒在地板上,痛苦地用雙手捂住被燒成兩個窟窿的眼睛,發出一陣陣撕心裂肺的哀嚎。剩下那些沒有被燒壞眼睛的人,只要站在露天或接近窗戶,裸露的面板也會由於灼燙的光輻射,而在一瞬間就被嚴重燒傷。
接下來,可怕的衝擊波在一瞬間向四面八方擴散,從著名的倫敦塔橋到古老的倫敦塔,還有白金漢宮的樓宇,特拉法爾加廣場的納爾遜銅像,一切的一切,全都像是用硬紙板搭成的一樣的,接二連三的坍塌、倒下,甚至被滾燙的高速氣流衝得粉碎,輕易地爆裂開來,至於建築物裡面的人們,則彷彿螞蟻一樣的被狂風吹起,拋在了半空中,很多人還沒有落地便燒成了焦炭……電話亭、汽車和泰晤士河上的渡船,都好象火柴盒一樣的被氣浪掀得到處亂飛,而裹挾著它們的高溫乾熱氣浪,還在四面八方內燃了起範圍極廣的大火,讓一切能著火的東西都燒起來,最後將匯成一片急速蔓延的火海,一直燒到再沒有可以燃燒的東西為止。甚至就連直線距離數十公里之外的泰晤士河口,人們仍然可以感到炙熱的風暴迎面吹過,帶來死亡的氣息!
在這第二次的核爆之後,倫敦的驕傲與偉大、繁華與古蹟,終於全都煙消雲散,步上了巴黎的後塵!
另一方面,一大團極高溫度的火球,正泛著五顏六色的奇異光輝,裹挾著熾熱的煙塵向上空急劇翻卷,膨脹得愈來愈大,也愈來愈明亮……蒸發的水汽在火球上方漸漸形成了一團草帽狀雲霧,與地面捲起的塵柱攪合在一起,最終變成了一朵頂天立地的巨大蘑菇雲,宛如《聖經》傳說中的巴比倫通天塔一般引人注目。就算是在海峽對岸的法國加萊海岸,也能看得見地平線後面那一團冉冉升起的蘑菇雲……
與此同時,年老體衰、百病纏身的喬治六世國王,眼看著不僅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體系土崩瓦解,就連大不列顛的本土也被種滿了蘑菇,自覺無顏面對天堂裡的列祖列宗,最終不堪重負,在得知倫敦遭遇二次核爆,白金漢宮、白廳和攝政街盡數化為劫灰之際,不幸腦溢血發作,猝然駕崩于貝爾法斯特行宮。
接下來的幾天裡,似乎是為了照顧英國的國喪大事,蘇聯方面暫時停止了核爆攻勢,甚至停止了常規的空襲轟炸,轉而開始對英國本土大規模投放傳單,針對平民展開“紙片攻勢”,首先是炫耀自己的原子彈還有很多,至少是足夠把英國的所有城市都炸上一遍。然後又義正詞嚴地警告“以戰犯丘吉爾為首的英國反動當局”放棄幻想,不要以為躲在北愛爾蘭就很安全,“我們的原子彈能夠讓不列顛的任何一個角落化為灰燼”!
面對蘇聯人這一番窮兇極惡的核訛詐,從上到下一片混亂的英國人倒是還在咬牙苦撐,或者說是暫時還沒反應過來。可問題是,美英盟軍在西歐所剩無幾的“忠實盟友”,眼下還能夠隔岸觀火的愛爾蘭人,卻被對面大不列顛島上一朵朵遍地開花的蘑菇雲給嚇得失魂落魄,頓時居然就有些坐不住了……
第九十八章、讓核爆來得更加猛烈一點兒吧!(下)
第九十八章、讓核爆來得更加猛烈一點兒吧!(下)
“……這個算是什麼情況?愛爾蘭人跳反了?然後跟美英聯軍打成了一鍋粥?”
行駛於南太平洋的三十萬噸超級巨輪“海洋綠洲號”上,王秋躺在頂層甲班的太陽傘下,一邊喝著摻入了鮮榨熱帶果汁的雞尾酒,一邊看著最新收到的一份歐洲戰場情報,不由得臉色有些古怪地嘀咕道。
不過,仔細想想,看著大局不利就見風使舵,也是這世上諸多小國的本能和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