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不憲法這種事情,袁世凱不太想理會,他認為當務之急是先要把這個臨時大總統轉換成正式大總統。這“臨時”二字,怎麼聽都覺得彆扭,何況被趕到日本去的孫大炮也曾在這個位置上待過三個月呢。因此,在將革命黨人的反抗*下去後,袁世凱最著急的便是自我扶正,由臨時大總統轉正為正式大總統。今後的日子雖然還長著呢,但關鍵的幾步非走好不可。
議員們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是主張先制定憲法,後選舉大總統;另一種則主張先選舉,後製憲。前一種觀點認為,先有雞才有蛋,沒有正式憲法,哪裡來的正式大總統呢?這種觀點佔據了主流。後一種觀點聽起來也不錯,他們認為制憲是一個漫長審慎的過程,好比百年大計,不可倉促的拍腦袋定案;但是,目前局勢又要求需要一個高效率的行政體系,因此選舉大總統是火燒眉毛的事,何況現在因為沒有正式大總統,各國都不便承認,*都“民國二年”了,在世界上還未曾取得球籍呢。
在“二次革命”前,兩派觀點旗鼓相當,但“二次革命”後,情況就大不同了。兵強馬壯、財大氣粗的袁世凱如今是今非昔比,權力陡增,他要關心總統的轉正問題,那國會議員們就不能太熱心於憲法的制定。因此,議員們最後還是屈從了袁世凱的意見,先選舉、後製憲,先將袁世凱扶正了再說。
按理,《總統選舉法》本是憲法的一部分,但如今袁總統要得急了,那議員們也只好先集中精力搞這一部分。1913年10月4日,經過國會兩院透過後,憲法起草委員會便將新出爐的《總統選舉法》公佈,預備在兩天後進行總統選舉。
為何在兩天後進行總統選舉呢?原來,再過幾天便是民國的生日,也就是雙十國慶了。袁世凱希望在這一天舉行正式大總統的就職典禮,既便於歐美各國對*加以承認,又可以好事成雙,錦上添花,豈不美哉?
早在“二次革命”前,袁世凱已經在謀劃此事了。鑑於當時國民黨在國會中是第一大黨,人多勢眾,要是在選舉中作起對來,也是件麻煩事。畢竟民國了嘛,既共和又*了,當時的袁世凱畢竟要做做樣子。使用武力解決問題雖然簡單易行,但終究是有點*裸的,面子上掛不住。
梁啟超當時是支援袁世凱進行開明專制的,這讓袁世凱十分滿意,隨後便成善後大借款中撥出專款160萬元,讓梁啟超出面去策劃國會中的其他幾個政黨的合併事宜,以共同對抗國民黨。梁啟超到北京後,便與共和黨、*黨、統一黨積極磋商,準備合併成一個大政黨,以對抗國民黨。當時的政黨也無甚原則立場,他們聽說梁啟超拿了一百多萬的活動經費,又有袁世凱支援,加上樑啟超這麼個大名人,何樂而不為呢?
在取得初步的意向後,梁啟超以共和黨理事長黎元洪的名義舉行了一個懇談會,並邀請在國會中的三黨議員赴宴,交流感情。在三黨懇談會上,梁啟超進行了一場非常精彩的演講,他當席指出:“目前共和、*、統一三黨聯合起來,在國會中尚不能佔據多數,這種現象極為可憂。不管是為三黨考慮,還是為反對黨考慮,都應該三黨合併,使中國能逐漸二大黨對峙的局面,這樣政黨政治才能逐步走上正軌”。對於梁啟超“兩黨競爭”的政治構想,湯化龍、孫武等人紛紛表示支援,三黨合併事宜也進行得非常順利。
5月29日,三黨在北京舉行合併大會,當時有一千多黨員到會,場面也頗為壯觀。會上,三黨代表宣佈正式合併為“進步黨”,選舉黎元洪為理事長,梁啟超、張謇、伍廷芳、孫武、那彥圖、湯化龍、王賡、蒲殿俊、王印川9人為理事,名譽理事有馮國璋、周自齊、熊希齡、張紹曾、閻錫山、胡景伊、尹昌衡、蔡鍔、唐繼堯、陸榮廷、張鎮芳、楊增新、程德全、朱瑞、莊蘊寬等20多位名人,另外還有100多名參議,陣容可謂強大。
合併後的進步黨,其領導和骨幹力量事實上都是原清末的立憲黨人。在梁啟超的影響下,進步黨的政治立場傾向於擁護袁世凱政府,其主要作用是在國會中對抗國民黨,支援袁世凱實行中央集權。當然,這也沒有脫離政黨政治的範疇,毋庸多言。
袁世凱還不放心,另外又授意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由他出面以每月200元津貼的價格收買了國會中的另外一些議員如李慶芳、梅光遠、康甲臣、陸夢熊等人,隨後又集合潛社、集益社、議員同志會等小團體,並趕在選舉前(9月18日)成立了公民黨。公民黨不為他事,唯一宗旨就是要將袁世凱扶上大總統的寶座。
在武力上打敗孫中山、黃興等人後,袁世凱挾勝利之威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