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越境殺人金禮進等、擬立斬、該管人員、擬革職流徙、具題。應如所請。上諭大學士等曰、覽朝鮮國王奏章、其所議甚為敬慎周詳。越境殺人者、依該國王所議正法、固其宜也。其餘罪犯內、尚有當恕者。爾等可再酌原宥議奏。凡外國之事、輕忽者多。處置少有不當。即不能以服其心。所關甚大。朕必慎之而又慎焉
○天津總兵官藍理、題請於天津等處、開墾水田上諭大學士等曰、昔李光地、請於直隸地方開墾水田。朕以為水田不可輕舉者、蓋北方之水、難於積蓄。初任之官、但當雨水有餘時、見水之大、遂以為可種水田。不知驟長之水、即浚溝引入、其涸固甚易也。觀琉璃河、莽牛河、易河之水、入夏皆涸、則可知矣。北方水土之性、逈不同於南方。朕往者西巡、見晉省太原以南、引水自高處灌入田中。甚為得法。陝西寧夏哈密等處、亦皆如山西種水田。此皆按地方之形、隨水土之性而作者也。天津沿海斥鹵地方。又非民田。令藍理請開水田、著交部議奏
○湖北巡撫劉殿衡、以刷印御書、並藏書樓圖、呈覽。上諭大學士等曰、湖廣省捐工建樓、殊屬糜費。凡車駕巡幸之處、一切需用、從不取辦於民。而各省不肖官員、指稱修理行宮、供備器物、並建造御書碑亭等項名色、輒行動用正項錢糧。藉詞捐還、究無償補。及至虧空數多、復加倍私派、科斂肥已、以致重貽小民之累。種種弊端、不可勝指。嗣後著嚴行禁止。下部知之。
○升詹事府詹事汪霦、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庚申。上詣皇太后宮、問安
○壬戌。冬至祀天於圜丘。上親詣行禮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暫安奉殿、孝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
○停止次日朝賀。
○禮部遵上□日、將朝鮮國越境殺人案內該管官員、分別。原宥具奏。上諭大學士等曰、內地被殺之人、皆偷採人參者、非良民也。即為內地擒獲、亦當從重治罪。但朝鮮國人越境而來、殺人行劫、法所必不可宥。應將金禮進等立斬。其該管官員、當寬以處之。李有白等、俱從寬免罪。樸錫昌等、俱革職、從寬免其流徙。
○又諭曰、徐潮為河南巡撫時、居官實好。平易得體。民無不稱頌之者。朕西巡時、經河南、見州縣司道官內、有衰老者、朕即酌量革退。徐潮亦少過寬耳。觀李光地近日聲名、較前稍減。彼每被人欺誑。大凡為督撫者、一被人欺誑、則權必旁移。張鵬翮向有清名、在河工亦甚效力。但被屬員工謙等欺誑耳。身雖不要錢、子侄親戚、在外指名取錢、可謂自己不取耶。為大臣者、約束不嚴、謂己不之知、諉之他人、可乎
○又諭曰、朕嘗閱史書、自古大臣、自始終善全者少。朕今御極四十餘年、大學士衛周祚、馮溥、杜立德、李霨、宋德宜、王熙等、俱得全功名而考終命者、皆朕極力保全之所致也。朕從不多生事。但穆然清淨、處之以和平、故諸臣皆得享其福也。
○又諭曰、明史關係極大、必使後人心服乃佳。宋史成於元。元史成於明。其中是非失實者多、是以至今人心不服。有明二百餘年、其流風善政、誠不可列舉。今之史官、或執已見者有之。或據傳聞者有之。或用稗史者亦有之。任意妄作、此書何能盡善。孔子、聖人也。猶言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又言、盡信書則不知無書。當今之世、用人行政、規模法度之是非、朕當自任、無容他諉。若明史之中、稍有一不當、後人將歸責於朕、不可輕忽也是以朕為明史作文一篇。爾等可曉諭九卿大臣。御製文曰、朕四十餘年、孜孜求治、凡一事不妥、即歸罪於朕。未嘗一時不自責也。清夜自問、移風易俗、未能也。躬行實踐未能也。知人安民、未能也。家給人足、未能也。柔遠能邇、夫能也。治臻上理、未能也。言行相顧、未能也。自覺愧汗、何暇論明史之是非乎。況有明以來、二百餘年、流風善政、豈能列舉其中史官舞文杜撰、顛倒是非者、概難憑信元人修宋史明人修元史、至今人心不服、議論多歧者、非前鑑耶。朕實無學、每讀朱子之書、見相古先民、學以為已、今也不然、為人而已之句。罔不心悅誠服。又讀孟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益見史官、上古不免訛傳。況今人乎。班馬異同、左國浮華、古人以為定論。孔子至聖、作春秋、有知我罪我之嘆。後世萬倍不及者、輕浮淺陋、妄自筆削、自以為是。朕觀凡天下讀書者、皆能分辨古人之是非。至問以時事人品、不能一字相答。非曰從來不與人往來。即曰不能深知。夫目前之事、做官之道、尚茫然不知。而於千百年前、無不洞悉。何得昧於當世、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