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等著戰功升遷的將領,能沒怨言?
還有的時候,戚家軍奉命助李成梁作戰。那自然會全力以赴!但打跑了韃靼,李成梁會服氣嗎?
其次,就是戚家軍與李家軍著名一次爭執。
1592年,爆發了萬曆朝鮮戰爭。戚家軍也在徵召之列,而此次前線主將是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
李如松一貫驕橫無禮,加之兩軍之前就有予盾。於是,李如松就將平壤最難攻克的牡丹峰…交給了吳惟忠。當時戚家軍主要有三位將領,分別是吳惟忠、駱尚志、王必迪。
然而此戰中,戚家軍表現兇猛異常,率先攻下牡丹峰,吳惟忠胸部中彈,但仍堅持指揮戰鬥。
史稱:“南兵不顧生死,一向直前,吳惟忠之功最高。”
李如松安排作戰,將最難攻下的地域交給戚家軍,或也有削弱南兵的意思。若戚家軍失敗,李如松不僅能找回面子,還能借此重罰戚家軍。而此戰戚家軍表現十分出色!據說,更讓李如松心懷忌恨。
戰後,李如松並沒將首功記給戚家軍,而給了己方的楊元、李如柏。史載“當初南兵先登有功,而李提督不為錄功,是以南兵多怨對者。”
李如松不給戚家軍記功,引起戚家軍強烈不滿,不僅如此,就連戰前承諾的三百兩銀子也不給。
然後,戚家軍部將王必迪…讓李如松很沒面子。
吳惟忠為人較厚道,加之有傷,倒沒有和李如松爭執,但戚家軍從來不是吃素的,遊擊王必迪就找上門和李如松理論。
遊擊和李如松職位相差很大,但王必迪…卻敢當面指責李如松!這讓李如松很沒面子。
史載“先上城者與銀三百兩,或授以都指揮僉使,今者先登者眾,而三百兩銀何在?指揮僉使又何在焉?是謂不信也。
大軍不為前進,只率先鋒往擊,一有蹉跌,大軍挫氣而退,以是言之,非不智為何?如此而可以攻城耶?”
攻城之前,戚家軍來不及吃飯,就將其拉上戰場;立大功後,之前獎勵不給兌現;在作戰中,只讓戚家軍作為主攻先鋒,後方部隊則一有情況馬上撤。
王必迪直戳李如松肺管,要求拿回賞金,將李如松懟得啞口無言。
李如松面對王必迪指責並沒發作,因為實在沒理。最終,他只好把那三百兩銀子給了戚家軍。
這就是所謂南北兵矛盾深的由來。當年慘案據說根源在此……
慘案過程。
1595年,戚家軍已回到駐地石門寨,軍餉卻還沒發。且遼東經略宋應昌為鼓舞士氣,還曾將戚家軍原本每年18兩軍餉,提高到43兩。
就這樣,由於長期得不到軍餉,戚家軍將士們終於無法忍受。
他們找到薊鎮總兵王保,將士們想要回自己本應得的軍餉。
結果,王保命戚家軍校場集合。士卒以為要給發軍餉了,就全集中起來。
可在那等待他們的並非軍餉!而是一場大屠殺。沒有攜帶武器的戚家軍,多達三千餘人盡數被屠戮。
史載,“薊三協南營兵,戚繼光所募也,調攻朝鮮,撤還,道石門,鼓譟,挾增月餉。保誘令赴演武場,擊之,以反聞。”
以及“建昌營調南兵三千留養,以備倭之緩急。而十月間,以離家日久,錢糧不給,含忿謀作亂。事覺,殺三千三百餘口。”
王保只是個總兵,他有膽擅自殺人嗎?還一殺就是幾千將士。
最可恨的是:王保殺完人之後,他不僅沒遭到懲罰,反而還升官了。而戚家軍那些冤死、逃亡的將士們!卻扣上了個謀反的帽子。
史載“巡關御史馬文卿庇保,言南兵大逆有十,尚書石星附會之,遂以定變功進保秩為真。”
巡關御史,可以理解為專門的巡視組組長。庇保,庇佑王保,巡關御史馬文卿這傢伙,他說南兵有大逆之罪十條;
而兵部尚書,防長吧,比防長還權大得多。尚書石星也這麼認為…戚家軍有造反大罪。
於是,朝廷就形成定論:戚家軍造反罪證確鑿,總兵王保平叛有功!該升官受賞……
當時,抗倭援朝還沒有結束,還正值用人之際……
真是喪盡天良、無恥至極。為國南征北戰、功勳卓著的勇士!足以震倭、震虜的將士!其熱血沒慷慨到沙場,卻慘遭無恥算計、屠戮、追殺,以強扣上的反賊之名。
無恥算計、屠戮、追殺英雄的人卻平叛有功!
而這樣的千古奇冤?前世就對戚繼光、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