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某一個立刻進行反擊。”**。裸的霸權主義宣揚。
當然話是這麼說。真的隨隨便便挑一個對手就打上門去顯然也是不可能的,英國的“紳士們”還沒瘋狂到這個地步。
一個怎樣的對手才是適合英國的對手?首先這必須是個能拿得上臺面的工業國,欺負太弱的國家可起不到振奮國民,彰顯國力的效果。
不過一個太過難搞的對手到時候有可能會弄巧成拙,讓大英帝國再次陷入像布林戰爭這樣的泥沼之中難以脫身。
很顯然,現在整個歐洲的決策者們都沒有想到和一個工業化國家進行全面戰爭會發生怎樣的惡果。
也許選一個敵人在政治上會有各種各樣的考量,但是如果從軍事上那麼挑選出最好對付的顯然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
而且英國的國策一直以來都是在對強國採取一定的姑息妥協,不與對英國造成最大威脅的潛在敵人直接對抗,如果可以那麼哪怕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也在所不惜。如此一來只要挑出那些威脅不那麼大的國家就可以作為英國最好的靶子了。
“我們可不能在陷入向布林戰爭那樣的窘境中去了,雖然目前看來俄國人在遠東的行為是帝國最需要提防的。但是遠東我們只需要支援日本人去和俄國人對抗就行了,帝國絕對不能再次陷入和俄國人的直接戰爭中去。”蘭斯多恩侯爵說到。
“俄國人的戰爭潛力很大,人口眾多國土面積巨大。而且環境惡劣,和俄國人直接發生衝突,一旦規模難以控制,到時候很可能就會變成當年拿破崙所面臨的情況呢。”張伯倫也附和到。
“而且和俄國人為敵意味著從波斯到阿富汗,從印度到清國西藏再到清國東北的全面對抗,這種對抗會讓帝國精疲力盡的,所以支援日本已經是帝國所能做的極限了。”塞爾伯恩也同意這一點。
“如果與法國為敵,那麼意味著從英吉利海峽到地中海,從非洲到遠東的全面對抗。也應該避免。”蘭斯多恩侯爵介面到,作為歷史上締結了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優秀外交官。他看的出法國人和俄國人能給大英帝國帶來多大的麻煩。
“法國和俄國都不行,難道我們再去找大洋對岸的那些鄉巴佬的麻煩?”張伯倫開玩笑到。
“美國人已經獲得了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佔據了古巴,夏威夷和薩摩亞,美國海軍現在已經是世界第5了,而且他們在大西洋西岸有著巨大優勢,跨過大洋和一個國土面積巨大的國家為敵也不是明智之舉。”塞爾伯恩反駁到。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難道現在大英帝國誰都惹不起嗎?”張伯倫笑著說到。
不過話音剛落,4個人立刻都陷入了沉默,他們不約而同的都想到了一個有些可怕的答案,但是他們卻一時間不敢說出來。
這個答案就是德國,德國能對英國產生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海方向,想從海峽方向威脅英國即必須佔領法國到比利時、荷蘭的一部分,這在英國人眼中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德國缺乏殖民地,非洲的三塊殖民地互不相連,面積也不算大,遠東的菲律賓雖然地理位置優越,但是在馬六甲海峽在英國控制的情況下威脅也不大。
而德國本身又缺乏戰略縱深,因此但從對抗角度上來看對英國不夠“危險”和“難纏”,德國又與法過有著巨大矛盾,那麼這樣一個不是那麼“重要”的國家是可以拿來犧牲的,而犧牲德國的利益,從而避免了和有著最大威脅的潛在敵人的直接對抗,甚至獲得強大對手的友誼,對英國來說是有利的。
更何況英德之間也不是那麼一團和氣,德國的迅猛發展讓自身對技術革新反應遲鈍的英國受到巨大沖擊,原本英國傳統優勢產品的利潤迅速減少。
以鋼鐵工業為例,1896年德國就取代了英國成為了歐洲最大的的鋼鐵製品出口國,鋼鐵產量超過英國30%,加上上更勝一籌,克虜伯裝甲甚至成為了英國皇家海軍戰艦的標準裝甲鋼。
而這一切導致大量形不成規模化的傳統英國企業倒閉,英國國內無法為鐵路工業、機器製造、電器工業提供足夠的市場,因此英國不得不依靠對外投資和出口工業品,但是反過來這就使得其在一切開放市場上又受到德國的排擠。
重工業遭到了德國人的排擠,英國產業結構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大型製造業的利潤微薄和工資價格上升導致在經濟中所佔的突出地位開始下降,而輕工業、航運業、金融業卻因為有著廣闊的殖民地市場而導致所佔比重快速上升。
產業空心化在英國不斷增加的利潤率的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