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在曹操大舉入侵之前,徐州是很太平的地方啊!難道這也是自己引起的蝴蝶效應?否則怎麼會突然跳出來這麼多反對派?甚至連陶謙嫡系都鬧了這出窩裡反?
笮融?此人是誰,小說裡似乎完全沒提過。
薛禮?那不是薛仁貴的名字嗎?
曹豹倒是有些耳聞,此人跟劉備相當不對付。
王羽的先知也不是無所不能的,對天下大勢和名人的事蹟,他能如數家珍,可放在徐州內部的動亂上,他就兩眼一抹黑了。
誰知道,看似太平的徐州,風平浪靜的表象下面,竟隱藏著如許的波濤呢?
“最大的可能,是地方派攜手抵制,若是抵制不住,他們很可能會勾結外敵。我軍在正面作戰的同時,還得小心來自背後的暗算。”
徐庶的情報系統涉及的範疇很廣,刺探並收集情報,加以分析,擬定策略,都是他的職責所在。而徐州,更是他關注的重中之重,早在王羽回來之前,他就已經反覆推演過徐州局勢的演變了。
“如不能速勝,我軍有限的兵力就會被拖在徐州戰場;如果河北再生變故,我軍又需得分兵北上;兩面開戰,對我軍兵力、後勤的壓力都極大,如果再有人看到我軍內部的空虛……”徐庶話沒說盡,但王羽已經明白他的言外之意了。
“那我軍就得三面作戰了。”
三面開戰,三面都是強敵,這本來就是王羽極力要避免的戰略態勢。
他試圖營造出的局勢是後方暫且維持,全力先解決了河北再說。現在公孫瓚已經聽從他的勸告到了平原,肯定不能讓對方孤軍作戰,而徐州這邊,同樣不能不管。
儘管歷史上,徐州的危機是在幾年後才爆發的,但現在王羽已經意識到,自己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了,很難說會不會出現意外。
現在掉以輕心,等徐州真的易了主,那就追悔莫及了。
可是,不能派遣大軍過境,又不能放任不管,難不成再搞一次刺殺?王羽搖頭苦笑,眼角餘光在徐庶臉上掃過時,卻是心中一動:“元直,你已經有了什麼想法麼?”
分析過進軍徐州的利弊後,徐庶臉上一直掛著淡淡的微笑,那是一種糅合了自信和勇氣的笑容,讓王羽想起了當初在黃河畔的自己。
徐庶拱拱手道:“啟稟主公,庶以為,兵貴精不貴多,想要解決徐州危機,這個道理正好適用。大軍壓境或許會引起地方上的反彈,若派去的只有少量精銳,就不會引起太大重視了。或者可以用出使的名義,帶上幾百護衛,就更隱蔽了。”
徐庶的計劃很大膽,卻也算不得多離譜。
少量精銳能否影響大局?先有班超,後有王羽早就已經給出了答案,眼下,青州甚至還專門有這麼一支隊伍,最擅長的就是搞潛伏、刺殺這些勾當。
所以,哪怕是一向和徐庶不對盤的太史慈,此刻都沒提出反對意見。眾人都凝神思考著,權衡著這個計劃的可行性。
王羽一手覆額,沉吟道:“若單是笮融、薛禮這一干人,倒是不足為慮,以元直之才,就算不能手到擒來,也不會有太大險阻,問題是那個戲志才……”
對戲志才這個人,王羽的瞭解不多,這人在歷史上沒多大名氣,目前在曹軍內也很低調。不過,王羽很清楚,郭嘉接的就是此人的班,通常來說,接班者的能力都沒有前任者高,看看東吳的例子就知道了。
周瑜之後,接班的是魯肅,然後是呂蒙,再後……
當然,郭嘉可能是個特例,但這不是輕視戲志才的理由。現在的徐庶並不是歷史上那個遊學多年,學有所成的神奇軍師,只是個初出茅廬不久的少年,對上戲志才這樣的對手,預期真的很不樂觀。
徐州目前的形勢很不利;徐庶帶去的人馬也沒有戲志才多;此外,王羽現在也沒有助手能配給徐庶,他麾下的大將都各有轄地,暫時有空的只有太史慈和趙雲,但河北大戰,這兩個人王羽肯定是要帶在身邊的。
人才還是少啊,河北開戰之前,是不是應該想辦法再挖掘幾個人才出來呢?
一句話說到半截,王羽便陷入了沉思,徐庶卻是極不服氣,他自忖才學、名聲不如戲志才,但他也有戲志才沒有的優勢。
陣列而戰,青州的特戰隊未必很強,但應付起眼下這種錯綜複雜的形勢來,擅長潛伏、刺殺、偽裝,個人戰力超強的特戰隊比曹操的輕騎兵可強多了。
再說,投軍之後這一年多,他可不是白歷練的。青州情報系統,有很多他從來沒聽說過的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