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能否領兵。其次才是打仗、謀略。得了高仙芝的一次教訓,李隆基也清醒過來。楊國忠的建議無疑是及時的,也打動了李隆基,但唯一的疑慮是哥舒翰能否掌握兵權,他容易削去哥舒翰的節度使大權,現在又將河西和隴右地兵給他,是不是有點諷刺呢?
“陛下,臣反對楊相國的提議!”一名大臣從左班站出,卻是禮部尚書裴寬,他是唯一個沒有簽名反對李豫立儲地尚書,他原來也是支援永王為儲,那是因為他不喜歡李亨的刻薄寡恩,也瞧不起李琮地虛偽陰毒,別的皇子他也看不上,但隨著時間流逝,他慢慢地看透了李璘,其實是一丘之貉,虛偽刻薄,若他為太子,將是大唐的不幸,正如李清當年一眼看中李豫一樣,裴寬也非常喜歡這個仁孝寬厚的皇長孫,他堅決支援李豫為儲君。
他是老於世故之人,他看出了楊國忠地奏請中所包含的禍心,當即出言反對。
“陛下,哥舒相國雖然驍勇善戰,但他身為左相,又兼任戶部尚書,日理萬機,若他領兵出征,恐怕會影響朝廷政務,所以臣並不贊成!”
—
言外之意他也是在提醒李隆基,既然好容易才用左相和戶部尚書換了哥舒翰的讓權,現在再還軍權給他,是否有點太冒險。
李隆基聽出了他的意思,便淡淡一笑道:“那裴尚書可有什麼好的人推薦?”
裴寬微微一笑,他比出兩個指頭,“陛下!臣有兩個人可以推薦。”
“你說!”李隆基身子微微前傾,顯得十分有興趣。
“第一個人臣推薦安西節度使李清,他給陛下獻的平賊三策,臣極為贊成,尤其是發動天下人共討安賊,臣以為這是擊中了安賊地軟肋,逆民心而為者必為民所顛覆,既然李清能看出這一點,足以見他高明之處,所以讓他來為主帥,正可與安祿山匹敵。”
“那第二個人呢?”
“臣地第二個人是羽林軍大將軍王承業,他德高望重,在軍隊中享有崇高地威望,又多年護衛陛下,忠心可鑑,老臣在太原曾與他相交多年,知道他用兵謹慎,行軍穩紮穩打,用他來為帥,正合當前的局勢。”
裴寬提出地這兩個人,李隆基略略有些猶豫,李清的平賊三策好是好,但他本人資歷稍淺,恐怕不能服眾;而王承業則相反,他資歷太老了,與其說他用兵謹慎,不如說是畏手畏腳,充滿了暮氣。
就在李隆基沉吟不語之時,楊國忠與哥舒翰迅速交換了一個眼色,楊國忠立刻上前又奏道:“陛下,對李清的安排,臣有一個更好的建議!”
“什麼建議?”李隆基瞥了一眼,心中生出一絲警惕。
楊國忠微微一嘆,異常擔憂地說道:“陛下,臣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兩件事,一是安賊謀逆,二就是吐蕃寇邊。”
他此話一出,立刻在大殿上引起一片竊竊之聲,楊國忠這句話切中了時弊,朝廷將河西、隴右之邊悉數抽來關中,邊防空虛,一旦吐蕃寇邊,後果不堪設想。
李隆基點了點頭,這也是他最擔心的,可是陝州一敗,他也不再相信積弱的府兵,只能從隴右、河西抽取有戰鬥力的邊軍以對抗安祿山的鐵騎。
防止吐蕃寇邊,這也是今天的一個主要議題。見楊國忠提及,李隆基便急忙問道:“那相國有什麼好建議?”
楊國忠捋須一笑,“臣為此事想了很久,西域現在只剩下李清手上地安西及北庭兩軍,現在西線無事,可調其中一軍來補充河西、隴右之缺,石堡城又在我們手上,雖然進攻吐蕃不足,但防守卻不成問題,所以臣保舉壽王李瑁為隴右道觀察使。但壽王領兵經驗不足,所以臣再保舉李清為副使。負責全面防禦吐蕃之責。”
大唐共分為十道,其中隴右道的面積最為廣袤。從隴右以西一直到大唐的西部邊境都是它的管轄範圍,但這僅僅只是一個地域劃分,從開國至今,從來沒有一個人來掌管過如此遼闊的疆域。
楊國忠從楊貴妃那裡得到訊息。李隆基已經在考慮派諸子實掌天下,所以他的幕僚便給他出了這個主意,以分李清之權。
從表面看,這個策略極為高明,可謂一箭雙鵰,既能防吐蕃。又能削李清之權。但任何事情都是雙刃劍。李隆基的想法卻又比楊國忠更深一層,他極擔心壽王李瑁長於深宮。恐怕他不是李清的對手,不但起不了什麼作用,反而讓李清的勢力趁機伸入河西、隴右,從而讓他坐大,可換別的皇子,其實也是一樣。
“罷了,就算沒有瑁兒,他不一樣能長驅直入嗎?他既然能出平賊三策,說明他還是忠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