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的合作前景已被更加變幻莫測的形勢所代替。隨著德日關係的緊張,特別
是看到對美商業條約的廢除,東京甚至也有可能重新調整其政策。廢除該條
約是華盛頓於 7 月宣佈的,作為一項單邊行動對日本施加壓力。這種壓力產
生了預期的效果,促使東京官員尋求改善日美關係的道路。1939 年秋冬之
① 彼得?洛:《英國與太平洋戰爭的原因:英國遠東政策研究,1937—1941 年》, 第 41—42 頁。
② 同上書,第 50—53 頁。
③ 佐爾格為共產國際和蘇聯特工人員,從日本近衛首相的密友尾崎秀實得到日 本決定南進不北進的情報—
—譯者。
④ 哈斯拉姆:《蘇聯援助中國和日本在莫斯科對外政策中的地位,1937—1939 年》,第 48—49 頁。
際,在歐洲“假戰爭”①期間,日本和美國進行對話以查考能否對時局取得共
識。如果取得成功,他們可能在日本在華勢力實際存在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穩
定。假如中國人知道倫敦的一些人,著名的有議會副議長 R.A.巴特勒,正含
糊其辭地談論恢復英日聯盟作為控制遠東危機的一種手段,他們會更加失望
的。②
然而給自由中國以災難性打擊的遠東綏靖並沒有出現。英美兩國都期望
把日本重新納入合作方案,但不是按日本堅持的條款。儘管需要改善關係時
東京主動向華盛頓和倫敦提出倡議,但它不能放棄在中國的作為;因為它約
束不了它的軍方。甚至在日本政府尋求同倫敦和華盛頓改善關係時,它不得
不宣稱建立以汪精衛為首的南京傀儡政權,它肯定料到這一舉動會破壞與西
方的任何談判。一位英國外交官寫道:“在我們採取某種態度對待中國的新
政權以前,讓我們瞭解它能博得誠實的中國人的多少支援。而首先讓我們了
解在即將到來的商業條約談判中,日本將如何使美國政府感到滿意,不讓楔
子敲入我們與美國人之間。”③
從這段引文可以看出,歐洲戰爭把英國和美國拴在一起了。英國和美國
再度結為夥伴,不包括蘇聯的參與,也不對法西斯國家讓步。這是一個真正
為保衛民主的雙邊聯盟(羅斯福總統稱他的國家為民主的武庫)。力量與理
想牢固地結合起來了;如萊因霍德?尼布林在他的《基督教和強權政治》中
所寫的那樣,沒有力量,受到珍重的民主文明就不能得救,因為袖手旁觀只
會鼓勵進一步的侵略。和平不再是一種能生存下去的選擇,它當然不是那種
不採取行動、裁軍、對法西斯國家妥協的和平。因此隨著人民陣線和綏靖的
消亡,1940 年的國際事務體現了英美聯盟的明顯興起。餘下來的是使它全球
化,使它不僅運用於歐洲,也運用於亞洲。
當 1940 年德國突然進攻法國,使歐洲戰爭和東亞戰爭融為一體時,英美
聯盟的全球化完成了。它幾乎立刻重新激起日本領導人與德國結盟的興趣。
德國在歐洲的勝利為日本攫取中國以南地區、切斷重慶外援並獲得這一地區
的豐富資源,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時機。對柏林來說,與日本結盟會把美國困
在亞洲,使它不能插手歐洲。這樣的邏輯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1940 年 9 月的軸
心同盟。它也使兩場戰爭接近。
可以肯定,英美專注於保護英國可能意味亞洲處於次要地位,但既已放
棄對德妥協,而日本和德國又緊密聯合,它們決不會犧牲中國以取悅日本。
所有這一切再一次提高了中國的重要性,像 1938 年以前那樣。當然,這次蘇
聯不是親華聯盟的一部分。1940 年末,當希特勒顯然將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
約並把矛頭指向蘇聯時,斯大林尋求與日本改善關係,以避免兩線作戰。蘇
聯緩慢地但正確無誤地與日本實現了睦鄰關係,於 1941 年 4 月簽訂了中立協
定。至此蘇聯明確地放棄了歐洲和亞洲的人民陣線。與此同時,日益增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