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部分

的蘇家屯鎮附近的村,離瀋陽很近,農民們本可以把農田經

營得更好一些。不幸的是,這裡的粘土非常不適合種植蔬菜。目前這些農民自已還要購買蔬菜。

如果農民反過來為蘇家屯和瀋陽供應蔬菜,我們知道他們就能夠極大地增加他們的農田收入。但

是,他們既不努力改進土壤的質量,也不努力提高蔬菜之外的農作物的產量。

幸運的是,離村僅僅幾公里有一條河,農閒時節河裡的船運沙。農民們不是可以用這種辦

法取一些表土加到他們的粘土地上,從而改良他們的土地嗎?但是農民們說他們不能這樣做。“錢

從哪裡來?我們的勞力不夠。”

情況就是這樣,沒有人有任何改進村社的計劃。單從這個例項來看,難道就沒有機會逐步

改進耕作方法了嗎?相反,農民繼續依靠傳統的耕作方法,並不積極進取。在這種情況下,農業

是沒有進步的希望的。①

許多農民,像瀋陽城外的村民一樣,對新的市場擴大毫無反應,因為他們對

生產更多供出售的剩餘農產品費用和利益的認識——不是用其他方法利用他

們的資源——與局外人(像這些日本研究人員)完全不同。有些農民像瀋陽

周圍的農民那樣,寧願去城裡工作,而不願意合作種蔬菜。在城市,他們的

報酬可能會高一些,在那裡他們也可能遇上更多的社會機會。一般地說,農

民的認識不一,意味著某些地區能從市場對糧食和特種作物的新需求得到很

大的利益,而另一些地區則否。更有一些地區趨於衰落,因為新城鎮的成長

和鐵路的發展全都繞過了它們,或者破壞了它們傳統的市場銷路。

新的市場發展,也影響到農村的手工業生產、就業和收入。例如,從日

本、印度和英國進口機紡細紗,只是在 1870 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增

加,此後下降了。②情況是進口棉紗便宜,比農家紡的本國棉紗拉力大。村民

織布(土布),開始用更多外國棉紗替代國產棉紗,特別是用作緯線。③許多

商人開始向農村和集鎮上的農民織工提供外國棉紗和現金,以交換他們的

布。這一新的農村投資體系,第一次出現在濰縣(山東)、高陽(河北)、

鬱林(廣西)、興寧(廣東)和常州(江蘇)等縣。19 世紀 70 年代之後,

發生了一次複雜的農村資源再分配:在某些地區家庭紡紗衰退了,而在另一

些地區家庭織布卻有所增加。①茶葉、絲綢和陶瓷產地的經歷也有相似的過

程,因為擴大的貿易和新的商品迫使手工業生產逐漸改造。從 19 世紀 70 年

代至 20 世紀第二個 10 年期間,這些變化對各種型別的農村手工業的淨效應

是極端複雜的。總的印象是,並且也僅僅是,擴充套件大於收縮,但是這一課題

仍需更多的研究。

新出現的農村經濟

儘管各村之間供應市場的剩餘農產品在數量上差別很大,但是 20 世紀

20 年代至 30 年代的農村調查表明,平均說來,家庭向市場提供的產品比例

①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調查室:《都市發展影響下的一個農村的變化》,第 44— 45 頁。

② 馬若孟:《棉紡織手工業與中國近代棉紡織工業的發展》,《經濟史評論》,第 18 卷第 3 期(1965 年),

第 614—632 頁;見第 619 頁。

③ 布魯斯?L。雷諾茲:《緯線:中國手紡紗線的技術禁區》,《清史問題》,第 3 卷第 2 期(1974 年 12

月),第 1—19 頁;見第 1 頁。

① 馬若孟:《棉紡織手工業與中國近代棉紡織工業的發展》,第 621—624 頁。

是很高的。例如,在北滿的一次調查(1922—1924 年)發現,農民出售他們

48%的農產品。②同樣,卜凱在 1921 年至 1925 年間蒐集華北和華東的農田資

料,也發現大約 50%的家庭收入來自市場銷售,不論這些家庭是租入土地,

部分擁有,抑或全部擁有耕地。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