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7部分

年拋棄了僅在兩年前重新採用的金本位。在滿洲,日本顯然打算將這一地區

變為本土的經濟腹地。在日本控制下的滿洲經濟發展的最後方案還沒有形成

以前,瀋陽事件的設計師們和他們的支持者已構想出許多有關鐵路建設,鹽、

鐵礦開採,紡織品生產等專案。他們的想法是把滿洲作為日本經濟圈的一部

分,幾十萬日本人將在那裡定居並從事生產活動,與本土形成共生關係。①

日本不是推行經濟區域主義的唯一國家。德國早在 1933 年納粹上臺前,

就在實行專制的經濟政策,尋求與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結成關稅同盟,並

採取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以促進出口貿易。英國正召開一次英聯邦國家會

議,以求在它們之間建立一個貿易優惠體制。由此而來的渥太華協定(1932

年 8 月)絲毫沒有減輕人們對英國贊同經濟國際主義時代已告結束的普遍憂

慮。法國也將其關稅提高,致使美國採取報復性的貿易限制。總的說來,1932

年標誌著世界經濟明確地開始分化為國家主義的和地區主義的兩個子系制。①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採取措施制止專制的趨勢,討論繼續國際合作就是一

句空話。因此,倫敦對保持與美國的合作並不關心。儘管戰後國際性框架還

沒有完全消失,但它的經濟基礎正在削弱。只有主要強國果斷地做出努力,

才能復興合作精神和維護世界和平。

1933 年後,列強不得不面對這些重大問題,這一年標誌著富蘭克林?羅

斯福在華盛頓掌權和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上臺。應當強調的是,這兩位領

導人都對某種合作感興趣,但已不再是國際主義舊框架下的合作。希特勒德

國要廢除凡爾賽和約體系的限制並洗雪戰敗和受不公正對待的恥辱。這個希

特勒打算透過重新武裝及採用限制性貿易和貨幣政策的中歐地區經濟體系來

實現上述目標。所有這些方面並不是希特勒的首創,但他透過公開反對凡爾

賽體系並代之以主要以意、英為物件的聯盟體系,確實重新制定了德國的對

外關係。透過與這些國家合作,德國要保衛它的安全,恢復在陽光下的地位,

並鞏固其中歐經濟區。②

① 滿史會編:《滿洲開發四十年史》第 1 卷,第 114—126 頁。

① 萊弗勒:《難以捉摸的追求:美國謀求歐洲穩定和法國安全,1919—1933 年》,第 8 章;戴維?E。凱澤:

《經濟外交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源》。

② 克勞斯?希爾德布蘭特(安東尼?福瑟吉爾譯):《第三帝國的對外政策》,第 3 章。

羅斯福的美國和希特勒的德國一樣,消極地看待透過各種條約安排建立

起來的戰後和平框架。新總統與其前任不同,他不贊成以金本位和穩定兌換

率為特徵的資本主義的國際性結構;儘管羅斯福表示支援國際合作,但他不

與其他工業國家商議,透過單邊行動致力於國內的恢復。資本主義國家共享

外貿和投資活動世界的觀念正在淡漠。美國更願意走它自己的路。就向外所

能達到的程度而言,它願透過與其他美洲共和國簽訂對等的雙邊貿易協定來

加強泛美區域主義①。羅斯福的新政府對恢復 20 世紀 20 年代的國際主義不感

興趣。1933 年的現實似乎註定重建凡爾賽或華盛頓體系的任何努力都會失

敗。作為替代,就 1933 年美國正在重新制訂的對外政策所達到的程度而言,

它要求重建國際關係以防止戰爭。為此,美國願意與亞洲的日本或歐洲的德

國直接交涉,即使超出國際聯盟和其他現存協議,也無不可。這一點在這兩

個強國於 1933 年退出國際聯盟後變得尤為必要。

沒有什麼比美國對日本退出國際聯盟的反應更能表明美國願意為新的國

際關係而放棄舊的國際主義了。1932 年 2 月 24 日,由松岡洋右率領的日本

代表團在全體會議投票透過李頓報告後,退出會場。當時日本政府宣佈它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