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漢宗室、諸侯王、列侯、貴族等大施恩惠,給予他們不同的等第和封賞,以求得他們的支援。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居攝行天子事,進一步逼近龍座。就在他成為平帝的岳父僅僅兩年時,他又決定對這位年僅14歲的女婿下毒手了。因為他感到,隨著平帝年齡的增長,將會對自己構成巨大威脅。正巧這時平帝生病了。表面上,王莽對病中的平帝格外殷勤,裝出痛心疾首的樣子,並模仿周公向上天祈禱成王一樣,裝模作樣地做簡冊藏在金滕之中,置於殿前,令臣下不得洩漏。但就在12月8日這一天,他以進椒酒為名,毒死了平帝。王莽假惺惺地捶胸頓足,號啕大哭,如喪考妣。兩年前,他為了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平帝,施展了多少陰謀詭計,但為了攫取更大的權力,他又殘忍地毒殺了無辜的平帝,而讓16歲的女兒守寡。王莽鴆殺平帝以後,從宗室中選了一個年僅兩歲的幼兒立為皇帝。從此,王莽開始了他奪取皇位的最後的步伐,即從居攝天子位的“假皇帝”,透過禪讓的形式而做真皇帝。
王莽奪取最高權力所施展的權術,除了以沽名釣譽、激發之行獲取名聲之外,還假借天命,為自己的代漢大造“君權神授”的輿論。西漢的經學大師董仲舒根據戰國以來流行的“天人感應”和“五德終始”說,對先秦儒學進行改造,建構了一個“天人合一”的理論體系。所謂五德,即金、木、水、火、土,它們之間具有相剋和相生兩種關係。“五德終始”說認為,歷史上每個受命的王朝都必須具備五行中的一德,朝代按照五行執行,週而復始。自董仲舒以後,“五德終始”說就成了鼓吹改朝換代的思想根據。從漢昭帝時起,就有不少學者根據“天人感應”和“五德終始”說,鼓吹漢昭帝應該求索賢人,禪以帝位。漢哀帝也曾搞了一個再受命、自我禪讓的鬧劇,不久即草草收場。但是漢哀帝搞的這個再受命、自我禪讓的鬧劇,卻從理論上把漢王朝存在的根據自己把它給推翻了。按當時的“五德終始”說,漢為堯的後裔,屬火德;按五行相生,代漢者當為土德。王莽從小熟讀儒家經典,對這一套神秘主義十分精通,又十分醉心。為了給自己奪取漢朝的天下製造“君權神授”的根據,他很早就編出了一個王氏的世系表,把王氏說成是舜的後裔。既然劉氏是堯的後代,如同舜代堯一樣,作為舜的後裔,王莽代漢當然就是天命所歸了。這是他根據禪讓製取代漢王朝的理論基礎。他在代漢的過程中,常常使自己的行為“上應古制,下準行事,以應天心”。凡是儒家經典中記載的古代聖君的大德盛事,在王莽執政時都發生了,以此證明他就是一位奉天法古的一代聖君。比如《尚書》中有越棠氏向周天子獻白雉的故事,王莽就指使益州官員諷喻西南少數民族首領獻白雉為符瑞。所謂符瑞,就是顯示天意的某種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白雉獻來以後,果然王莽的黨羽群起鼓譟,紛紛上書,稱頌王莽功德巍巍,白雉之瑞乃千載同符的盛事,王莽應當像周公一樣,封為“安漢公”,才能“上應古制,下準行事,以應天心”。同時,王莽又委派了八位“風俗使者”分別到全國各地為他製造、收集各種符瑞。周文王有卻虞芮之訟的美事,王莽時就有蜀郡的人因聽說安漢公的折節謙恭而停止了正在進行的訴訟,懷著慚愧的心情回到家鄉。王莽之德完全可與周文王媲美了。一年後,派出的風俗使者也滿載而歸,帶回來大量的符瑞。他們向王莽報告說,天下風俗齊同,擁戴安漢公。朝廷還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吏民487572人為王莽歌功頌德和勸進的上書。
鴆殺平帝后,王莽“應天承命”做皇帝的各種符命更是層出不窮。在武功,有人在浚井時得到一塊上圓下方的白石,上有丹書“告安漢公莽為皇帝”八個大字。王莽立即命黨徒向元后報告,逼迫元后向全國下詔:“令安漢公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公元6年正月,王莽以皇帝的氣派舉行了祀天、迎春和大射的典禮。3月立孺子嬰為太子,正式做起假皇帝來了。假皇帝姓王,太子姓劉,真是曠古未有的奇怪現象,不過這卻是王莽邁向真皇帝寶座必須走的一步。接著下來,王莽就繼續運用符瑞走完他即位的最後一步。這一時期的符瑞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王莽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符命皇帝。這時在長安有一位求學計程車人名叫哀章,他見王莽做了假皇帝,把符瑞奉若神明,就決定進行一次政治大投機。他偷偷地做了兩個銅櫃,一櫃上寫著“天帝行璽金匱圖”,另一櫃上寫著“赤帝行璽某傳予皇帝金策書”。這裡的“某”就是漢高祖劉邦,他將像堯一樣,把部落聯盟領袖之位傳給舜的後裔王莽。“圖”與“書”上都寫著王莽八個大臣的名字,另外還有三個人名,其中就有哀章,總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