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之君主企圖透過政變的方式奪回政權,如漢獻帝陰謀反對曹操的政變、曹髦謀誅司馬氏的政變等,但是這些政變往往因其力量太弱,而以失敗告終。
政變的發動時機,一般是在皇帝去世前後,新舊皇帝交接之際。秦二世的沙丘政變就是在秦始皇去世以後。東漢安帝也是在出遊途中暴病而亡,閻皇后與閻顯兄弟及宦官江京等假稱安帝病重,還臥車,急行四日回到宮中,第二天晚上才發喪,尊閻皇后為太后,任命閻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隨即立北鄉侯為帝,閻氏外戚控制了朝政。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更多的是發生在皇帝病重或彌留之時。有時皇帝的死,本身就是政變的結果。在皇帝病重之時,皇室中的某些野心家,可以憑藉著皇室成員的優勢,在宮中施展權謀,加速皇帝的死亡,然後自己一舉奪得政權。
隋文帝晚年廢太子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楊廣害怕文帝臨死前又改立楊勇,於是就在文帝病重之時,命楊素和張衡進毒,將隋文帝毒死。就在當天夜裡,文帝的屍骨未寒,楊廣就強暴了文帝的愛妃陳氏。
關於宋太宗“燭影斧聲”即位的傳說也是發生在皇帝彌留之際。公元976年10月,宋太祖忽然染病不起,朝中大事由其弟弟趙匡義主持。趙匡義是陳橋兵變的主謀之一,北宋建立以後,被封為晉王,任開封府尹,實際上相當於儲君的位置。宋太祖本來有兩個兒子:德昭和德芸。按照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該由德昭繼承皇位。但德昭和德芸皆年幼,宋太祖根據當時的形勢,若由年幼的德昭即位,他害怕重蹈後周的覆轍,所以沒有立其子為太子,而由趙匡義為皇位繼承人。但趙匡義擔心的是太祖會不會變卦。如果政局穩定,太祖的兒子也長大了,難保太祖不會改變態度。就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內侍急召趙匡義火速進宮。趙匡義進入後宮,見太祖呼吸異常,目光呆滯,望著外面,口不能言。趙匡義命內侍全部退出,寢宮裡只有兄弟二人。過了一陣,立在門外的內侍忽然聽到室內有動靜,就偷偷地往門縫裡看。隱隱約約聽到太祖在說什麼,過了片刻,又見燭影晃動不停,室內忽明忽暗,趙匡義忽然離開座位,好像在逃避什麼,接著又聽到斧頭落地的聲音和太祖的幾聲慘叫。大家正在納悶,忽聽趙匡義慌慌張張在室內傳呼內侍,叫速請皇子、皇后到來。於是分頭去請,不一會兒都陸續到齊,大家走近臥榻一看,見太祖早已悠然歸天了。這時內侍王繼恩宣讀太祖遺詔,由趙匡義即位。這“燭影斧聲”的秘密恐怕只有永沉史海了。
除了皇室成員,朝中掌握實權的大臣也往往利用這一時機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武則天病重之時,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廢武周,立中宗。明英宗復辟的奪門之變,也是在景帝病重之時,由一批朝臣和宦官密謀策劃的。
歷史上的這些政變,大都經過了精心的準備,時機的掌握、策略的運用,都很老辣、純熟、周密。政變者在事前儘量偽裝、掩飾自己,麻痺對手,在對方完全不防備的情況下,突然發動,令對手猝不及防。曹魏政權後期,司馬懿為了奪取曹魏的政權,就經過了長期的精心準備。
北周宣帝時,外戚兼權臣楊堅毒殺宣帝,可以說是這一類政變的典型了。據歷史學家胡如雷先生的研究,周宣帝的死,就是楊堅發動的一場政變。楊堅素有野心,周武帝已有所覺察,周宣帝對楊氏更是忌憚。他曾對楊皇后說:“必族滅爾家。”有一次他召楊堅進宮,對左右說:“若楊堅面色異常,就立即殺掉他。”可見楊堅與自己的這位女婿之間,已到了騎虎難下之勢,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據《周書·宣帝紀》的記載,公元580年5月10日夜,宣帝駕幸天興宮。第二天,宣帝生病,還宮,詔隋國公楊堅入宮侍疾。23日,詔趙、陳、越、代司馬懿像、滕五王入朝。第二天宣帝就死了。宣帝之死,疑點甚多:第一,宣帝時年22歲,死得未免太早。另據記載,宣帝發病不久,即不能說話,這尤為可疑。第二,宣帝在駕崩前沒有留下遺詔,這也有悖於常情。第三,皇帝患病,請長輩入宮侍疾,似乎不合情理,更何況宣帝對楊堅非常忌憚,在彌留之際絕不可能召他入宮。第四,從發病到死,時間非常短暫,而且病情發展非常迅猛,楊堅入宮侍疾不久,就召五王入朝,這顯然是楊堅清除異己的舉措。可見,宣帝生病以後,楊堅利用他在宮中的勢力,精心安排了一場政變,弒殺宣帝,然後立年僅8歲的靜帝,不久即以禪讓的方式奪取了北周的政權。
魏明帝時,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政。曹爽是一個毫無才幹的人,但他卻有極強的權力慾。為了專斷朝政,他安插親信,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