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撤離,後來皇太極親率大軍攻打錦州,大明軍隊依舊堅守錦州和寧遠,皇太極也是無果而終,這兩座城池可謂是大明的驕傲,不過現在,皇上和朝廷恐怕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這一次皇太極是有備而來的。”
“皇太極以汗八旗主攻錦州城池,如此朝廷大軍的火器將失去優勢,汗八旗對火器一樣是熟悉的,此外皇太極沒有命令大軍圍困寧遠,而是將兵力全部都集中到錦州,難道皇太極不知道寧遠城內駐紮有大軍嗎,這當然不可能。”
“皇太極不擔心寧遠城內的朝廷大軍馳援,這隻能夠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皇太極已經做好了決戰的準備,此番皇太極的目的不僅僅是佔領遼西,還要最大限度的消滅朝廷的有生力量,讓後金韃子下一步的戰鬥更加的順利。”
“皇太極如此的安排部署,說起來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只要洪承疇決定死守錦州和寧遠兩座城池,久攻不下的皇太極,自然會心焦,皇太極不是神仙,定力沒有那麼好,何況大清國的實力不怎麼樣,支撐如此之大的戰鬥,到後面會力不從心。”
“可惜的是皇上和朝廷面對的危機局勢,李自成和張獻忠兩路流寇一點都不省心,在山西、湖廣和四川等地展開大規模的進攻,朝廷無法集中精力應對遼西的戰鬥,如此的情況之下,必定會有人著急,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皇上。”
“陳新甲代表朝廷到遼西去督戰,我已經預測到了問題的存在,洪承疇是薊遼總督,全權負責遼西的懲罰,皇上何必多此一舉,命令陳新甲前去督戰,就讓洪承疇安心運籌規劃,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如此關鍵的時刻,皇上派遣陳新甲前去督戰,不是對洪承疇不放心,而是對遼西的局勢不放心,更是皇上內心有了其他的打算。”
“作為內閣次輔、兵部尚書的陳新甲,非常瞭解皇上的想法,恐怕比皇上還要著急,他到了遼西之後,定會督促洪承疇速戰速決,不管是勝利還是失利,這就犯了兵家大忌。”
“我們早就分析過遼西的局勢,洪承疇採取的完全是守勢,將大軍集中在寧遠和錦州兩座城池,其餘的軍堡之中守衛的軍士人數不是很多,要知道洪承疇一切都是按照防禦的計劃部署的,突然要展開主動進攻,準備來不及,遭遇到的困難也難以估計。”
“皇太極全力進攻錦州城池,一旦錦州告急的時候,陳新甲必定要求洪承疇率領大軍馳援,這個時候,皇太極圍城打援的戰略部署就成功了,而朝廷大軍一旦離開了寧遠城池,必將遭遇到滅頂之災。”
鄭勳睿說完這些話,將拳頭重重的敲在了松山這個位置上。
徐望華等人看著錦州和寧遠之間的松山,半晌說不出話來。
第七百五十章英雄所見略同
皇太極此番真的是拼命了。
接連兩次入關劫掠的失敗,以及鄭家軍佔領了金州和復州等地,已經讓大清國上下普遍感覺到了危機,更是讓皇太極的位置遭受到了動搖,此番皇太極親率大軍征伐遼西,不僅僅是想著佔領大批的土地,更是要重創大明朝廷,為日後大清國入主中原奠定堅強的基礎。
八旗軍遼西作戰的所有部署,幾乎都是皇太極親自擬定的,每一步作戰部署的實施,皇太極也是親自過問,八旗軍從瀋陽出發,抵達遼西,皇太極沒有采納多爾袞、多鐸等人馬上開始進攻錦州城池的建議,要求八旗軍包圍錦州和寧遠兩座城池,同時逐漸攻克城池周圍的軍堡,讓錦州和寧遠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一直到明軍處於高度戒備狀態之後,皇太極才開始命令漢八旗進攻錦州城池。
對錦州城池的進攻,皇太極也沒有傾盡全力,他一方面要求漢八旗鑲紅旗旗主祖澤潤給守衛城池的明軍總兵祖大壽寫信勸降,一方面命令少量的漢八旗軍士每日裡展開對錦州城池的進攻,可進攻的規模很小。
不過皇太極命令八旗軍開始進攻錦州城池之後,就嚴密封鎖了錦州與外界的所有聯絡。
多爾袞和多鐸剛開始不是很明白皇太極的意圖,一直到進攻錦州城池的戰鬥開始,兩人才恍然大悟,原來皇太極採取的是圍城打援的戰術,吸引大量的明軍前來馳援錦州城池,用八旗軍的主力圍剿前來馳援的明軍,其根本目的在於最大限度的剿滅明軍的有生力量。
一旦馳援的明軍被徹底打敗,那麼駐守錦州城的明軍必定動搖,到時候拿下錦州和寧遠等城池。佔領幾乎整個的遼西,就不在話下了。
不服氣不行,皇太極此番的安排,的確是考慮深遠,部署得當。
八旗軍若是抵達遼西,就展開對錦州城或者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