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期間,怒族人還要舉行遊樂活動,包括射箭、打石頭靶、摔跤、打鞦韆、歌卜(猜唱)、盪鞦韆、舞蹈等等。此外,人們還要遵守很多禁忌。比如:在大年三十和初一,吃三餐時不能泡湯吃,如果泡湯吃的話,就可能導致新年風雨不順、旱澇成災,此外還忌諱往外潑水。
第十四章 納西族文化(1)
據考證:歷史上曾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現在,納西族主要聚居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歷史上,漢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麼些”、“摩梭”稱呼納西族,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定名為納西族。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當地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涉及面廣,具有濃厚的納西族風情,令人回味悠長。
一、東巴民俗文化
東巴民俗文化歷史悠久,涉及到祭祀、音樂、繪畫和文學等方面。所謂“東巴”,也稱“經師”,納西語意為“山鄉誦經者”。祭天是傳統的東巴文化民俗,在每年農曆正月和七月分別舉行大祭、小祭,其中以正月舉行的大祭最為隆重。舉行祭天時,必須遵循一套嚴格而繁複的儀式,所有參祭人員和祭品都要透過“除穢”。而且,祭天場禁止外人進入,以保證祭天時民族的純淨性和儀式的神聖性。納西族所祭祀的“天”內涵十分豐富,包括民族的祖先和天、地、自然萬物。他們進行祭天的目的,就是祈求天地和祖先賜予自己恩惠,保佑子孫平安、家族興旺、家庭和睦。這個儀式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使子孫後代不忘先祖的恩德。
納西族人的村寨
除了祭天之外,還有祭署和祭風。祭署在納西語中稱為“署古”。據東巴的古代文獻記載:人和署本來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署是專門管理農耕和畜牧的。後來,人不斷破壞森林,濫殺野生動物,署很生氣,就對人進行報復,使人遭受瘟疫、洪水、地震等災難。後來,人們為了向署認錯,祈求免去人間的災難,便請丁巴什羅協調彼此的關係,使兩者和諧。於是,納西人在每年的農曆二月舉行隆重的祭署儀式。
祭風在納西語中稱為“海拉里肯”。納西族人相信人死之後,他的靈魂還活著不死,而非正常死亡的靈魂會受到魔鬼的折磨,還會變成惡鬼來害人。因此,人們就請東巴祭司進行招魂,對這些靈魂進行超度,安撫這些亡靈。因殉情而死的亡靈,則會被祭司超度到玉龍第三國。那裡有藍天、白雲、高山、青松,還有老虎可以當坐騎、白鹿可用來當耕牛。死去的亡靈在那裡可以實現男耕女織、無憂無慮、相親相愛的生活夢想。因此,祭風的目的就是超度那些因殉情、戰爭或災禍而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靈,使它們安息。
東巴音樂是指在東巴宗教和祭祀活動中,由宗教人士在伴樂中吟誦的一種曲調,是東巴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以口頭的形式流傳,除了占卜經書外,大多經書都是用來誦唱的。東巴音樂的唱腔有50多種,吟唱的曲調主要以納西民歌調為基礎,使用的樂器主要是板鈴、板鼓、鑼、鈸等。它的特點是唱音樂和器樂音樂相合,節奏單一、譜點簡單、音調洪亮。
東巴文學主要是詩體韻文,其大多是東巴祭司在神壇上吟誦的經文,還有一些是東巴祭司和民間歌手唱的民歌。它們實際上是勞動人民集體創造出來的,只不過被東巴祭司和民間歌手進行了部分整理和應用。其中很多韻文和民歌已被收錄進東巴經,一部分則以傳統民歌的形式在民間歌手中傳唱。
古老的東巴畫是東巴民俗文化中寶貴的文化遺產,形式多樣,主要有木牌畫、紙牌畫、布卷畫和經文畫幾種。納西族人在舉行儀式時,都要繪製很多佛神、人物、動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然後對這些畫進行膜拜與祭祀。這種具有宗教活動性質的繪畫,就是東巴畫。東巴畫藝術具有貝葉經的形式、優美的線條、美麗的色彩、動態的表現和特徵的攝取五大特點,主要表現古代納西族人的信仰,以及神靈鬼怪和一些理想世界的形象。在東巴畫中,以表現喪葬時超度死者亡靈儀式的布卷畫《神路圖》最為出名。它長14米,寬26厘米,畫面主要分為地獄、人間、自然世界、天國4個部分。整個畫面色彩鮮明、人物造型生動,極具納西族的傳統風格和特色。
第十四章 納西族文化(2)
二、納西族象形文字
納西族的象形文字又叫東巴文,是一種十分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的發展歷史來看,它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於文字起源時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