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農具、土特產品和民族特需商品。各地各族群眾來趕騾馬會,除進行買賣交易外,還能吃到很多風味小吃。在舉行騾馬會期間,當地民間組織會舉行許多文藝演出、體育競賽,如對歌、跳東巴舞、唱滇戲、賽馬、雜耍等。20世紀70年代初,七月會的會址改在大研鎮東北郊的紅星會場,90年代末遷至拉市鄉恩宗。
除了麗江縣騾馬之外,永勝縣騾馬會在當地也很有名。其發起於1915年,首次舉行騾馬會是在1919年,當時由商會籌辦,時間定於農曆初五到十五。在永勝舉行的騾馬會上,還要舉行跑馬比賽,在比賽中設一等馬一匹、二等馬四匹、三等馬八匹。
第十五章 佤族文化(1)
佤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地區。歷史上,佤族自稱“佤”、“巴饒克”、“布饒克”、“阿佤”、“阿臥”、“阿佤萊”、“勒佤”等。1962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定名為“佤族”。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巴饒克”、“阿佤”和“佤”三種方言。佤族經濟以農業為主。佤族人喜歡吃紅米、飲濃茶、食辣椒、嚼檳榔、喝水酒;住房以兩層竹樓為主;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
一、佤族《司崗裡》
《司崗裡》是佤族民間的創世紀神話傳說,意思就是人類祖先誕生的地方。“司崗”在佤語中指山洞,“裡”是出來的意思,“司崗裡”的意思就是人類的祖先是從山洞裡出來的。《司崗裡》的內容十分複雜,而且篇幅很長,講述的內容大概是:很早以前,利吉神和路安神造了地和天,後來又創造出太陽和月亮,以及水牛、黃牛等很多動物,並在地上種出了樹。最後,利吉神和路安神才造出了人,把人放在巖洞裡。洞裡十分黑,人和動物生活在一起,十分擁擠。後來,大家一起鑿巖洞,最終小米雀把這個洞鑿穿了,大家紛紛向外逃。
蜘蛛和佤族先從巖洞裡出來,漢族人跟在後面,拉祜族續之,其他民族陸續出來。出來之後,人們搬到各處去住,但是因為找不到食物,人們只能吃土。後來佤族人發現水牛和許多動物的肉可以吃,首先解決了吃的問題。
後來,天逐漸升起,地逐漸下降,天、地開始遠離。結果,月亮和太陽在天上,人開始在地上種地種田。慕依古神把谷種分發給每一個人,又分給其他動物。人拿到谷種後就開始耕地、割草、撒種、薅草,可是穀子卻不生長,於是人們向雨神祈求。雨神下了一場雨,穀子才開始生長。後來人們又去薅草,等穀子成熟後又接著收割穀子。打穀子、曬穀子、篩穀子之後,人們就把穀子放進鐵鍋裡煮著吃,當時是由漢族人負責煮飯。就這樣,人學會了種地。由於土地很好,穀子長得很大,水牛、猴子、野豬等動物都來偷吃,人類開始獵殺動物。
再後來,天神請各雷諾和各利托領導人類。各雷諾領導漢族寫字,各利托領導佤族。各利托是專門創造道理的,所以佤族人從此懂得了道理,並明白了什麼是兄弟男女。之後,各雷諾欺騙了佤族人,佤族人就打他,可漢族人仍請他去領導。而且漢族人不丟開同伴,仍要跟隨著佤族人。後來發了洪水,人們從此分開,佤族人開始單獨居住。
在《司崗裡》傳說中,佤族人把人類起源傳說為從石洞裡走出來,而且自己最先出來,其他民族後來才出來。其實,這個山洞在佤族人的生活中不是完全虛構的,它就在公明山附近的山上。佤族人每隔5年,就要在這個地方舉行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動。在佤族人的潛意識中,神話傳說主導著他們的信仰,並約定俗成許多生活的行為規範。
《司崗裡》傳說在佤族民間地區廣泛流傳,古代佤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關於本民族的起源就是靠代代相傳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傳承的。在這個傳說中,佤族人認為自己擁有太陽、月亮、山林、動物及一切,這一切都是神靈,都按照他們的意願存在,關係著他們的生老病死。所以在整個故事中,佤族人以自己的方式與天上人間的一切進行對話。由於這個神話經過多代傳承,所以它不僅包括創世紀,還包括很多佤族文化。比如:《司崗裡》的神話傳說中已經涵蓋了佤族的木鼓文化、剽牛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服飾文化、歌舞文化、酒文化等等。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五章 佤族文化(2)
二、佤族“大剽牛”拜圖騰
水牛和葫蘆是阿佤人的圖騰,阿佤山也有葫蘆王國之稱。在這裡生活的阿佤人,身上經常文著葫蘆和水牛的形象,還喜歡用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