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生活中,人們還要防止牲畜踩踏它。
“召曼”是村寨之主,他不是繼任、選舉或者指派產生的,而是按照古習俗用抽籤的方式產生的。抽籤儀式就在“栽曼”前舉行,誰抽中了籤誰就是“召曼”。佛教傳入西雙版納後,儀式改在佛寺內舉行,由和尚監選,並增加了一些規定。比如:“召曼”的候選人必須是康朗(當過和尚而還俗的知識分子),而且必須是有婦之夫,但不能住在妻子家裡。舉行抽籤儀式時,寺院的主持在若干竹籤中抽出一根寫上“召曼”,然後把它和其他籤混在一起投進銅罐,並向神佛禱告:“全寨人當著佛的面,抽籤選‘召曼’,神佛在上,萬事皆知明,誰要是適合當‘召曼’,神佛就讓他中籤!”
主持禱告結束後,全寨的男子就開始抽籤。他們要到佛像前抽籤,且必須先把頭巾脫下,跪在地上抽。“召曼”選出來後,就站在佛像前由主持向他滴水、拴線,其他人則在佛寺周圍敲象腳鼓和芒鑼表示祝賀,然後所有抽籤的人和新頭人、佛爺一起用餐。“召曼”選出來後是不能任意更換的,因為他的更換是由神來決定的。如果村寨裡經常發生牲畜和人員受傷,或是牲畜跳上“栽曼”臺內的情況,就表明“召曼”褻瀆了神靈,大家就會重新舉行抽籤儀式,選出新的“召曼”。
四、“擁”與“邦”
“擁”和“邦”是布朗族居住的村寨,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是在建寨時是否舉行過建寨的儀式。舉行過儀式的村寨叫“擁”,而沒有舉行過的則叫“邦”。
布朗族生活的地方
按照布朗族的古老傳統,建村寨時要舉行儀式。建寨前,先仔細挑選好寨址,而且要用占卜的方式選擇好村寨的位置。布朗族選擇寨址所參考的主要條件是方便人們種地,因此大多村寨都建在山坡上,只有少數村寨建在河谷地。據說這是因為布朗族很怕水鬼,所以大多山寨都不建在水邊。村寨的地址和方位均確定好後,人們就請來寨主或寺院的主持舉行建寨儀式,大家則按照他們的指點,用茅草繩先把寨子的範圍圈出來,並在這塊地中間打一些木樁,再用白線拴著木樁結成網。接下來,由主持與寨主圍著木樁唸經、滴水,其他人則跟在他們後面跳舞,然後大家把圈寨子的草繩頭尾連線在一起,表示所有人願意團結地居住在這裡。
第十章 布朗族文化(3)
人們把草繩連好之後,要先建立四道寨門。村寨的正門在布朗話裡叫“都永”,意思是寨門;其他三個門都叫“巴都水”或“巴都膝”,意思是通向山野的門。每道門的兩邊都要打上兩根木樁,象徵著守寨門的神。建立寨門後,人們就開始在村寨的範圍裡破土動工修建自己家的房子。“邦”的意思就是棚房,布朗族人把地棚、田棚、涼棚統稱為“邦”。那些被稱為“邦”的村寨,在布朗族人的心目中並不是一個村寨,而是暫時居住的一個地方。
五、布朗山康節
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是每年傣歷六月中旬的、為期三天的山康節。其第一天是除夕,這天每家都要打掃衛生、殺豬宰牛,做用來賧佛和饋贈親友的“厄糯索”(黃粑,一種食品)。早上,晚輩把做好的飯菜送到老人跟前,跪著請他們吃飯,並祝老人健康長壽,同時伸出雙手,掌心向上,接受老人對自己的祝福。
節日的第二天是元旦,這是整個節日中最熱鬧的一天,村寨裡要舉行賧佛、賽歌和潑水活動。三聲馬蹄炮響過之後,人們就可以去接新水了,並在裡面加一些中藥,煮成藥水洗佛像。洗過佛像的水,大家都爭搶著用來給自家的老人和小孩洗臉,期盼他們能身體健康。接下來,人們還要向祖先和神佛獻飯、堆沙、滴水、扶樹。
元旦的早上,人們帶著準備好的河沙和用芭蕉葉包裹的米飯、粑粑、煙、茶等,陸續到公房前的竹掌子(頭一天搭建的面積約1平方米的竹屋),手拿點著的香燭,口裡念著一些祈禱詞,繞著竹掌子轉圈。人們在轉圈時,還要捏出一撮撮米飯,並把它們放在竹掌子上的籮兜裡,然後把帶來的黃粑、煙、茶、水果、鮮花等放在竹架上,這就是給佛祖和祖先獻飯。堆沙則指人們把沙子捏成小團,放在竹掌子下的地面,一團沙代表一家人,用意是祈求神佛和祖先保佑自己的家人能平安幸福。
炮聲響過之後,所有的人都要敲鑼打鼓地湧進公房。公房的正堂裡有佛像,一些老人早已在那裡唸經和拜佛了。大家進來之後,就可以滴水了。幾個人圍在一個盆前,各自拿出從家裡帶來的一瓶水,然後點燃香蠟,聽和尚師傅唸經,經文唸到某一段內容時,他們就把自己帶來的水向盆裡滴出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