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4部分

 我們主要是投在建築上,由建築開始,會帶動百業地發展,江南自然會成為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

這是經濟學上地一個放大係數,意思是說當你消費一塊錢時,由於不斷有人消費,就會產生出好多個一塊錢。 至於這個放大係數是多少,就要看經濟表現好與不好來決定。 按照我的理解,消費型地經濟體系比節約型的經濟體系產生的效果更好,因為人們都在消費,而不是節約,產生的效果自然是要大些。

人們一直在為老美感嘆,說老美可以借錢消費,用的是未來的錢,這不好。 中國人崇尚節儉,能節約就節約,消費熱情不高,一句很有名的話“細水長流”。 其實,我們的擔心是多餘的,正是老美喜歡消費,才造成了老美的經濟體系是一個消費型的,需求夠足,才使老美的經濟體系是全球最強勁的經濟體系。

反觀中國的經濟體系卻往往因為消費不足造成某些方面的需求不足,上世紀九十年代東南亞金融風暴期間採取的經濟措施正是為了刺激消費,把需求這駕馬車的動力加足,從而拉動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真正要改變的卻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消費觀念,該消費就去消費,不能仿效古人把錢埋在地下,數十年後,數百後還不和道便宜誰了。 再說,正常的消費是滿足正常需求的方法,只有進行正常的消費,才能獲得福利,人民才能生活美滿,才有幸福的生活。 嚴監生的銀子夠多,他過的是幸福生活嗎?

中國的經濟體系要從節約型向消費型轉變,這是必然趨勢,才有一個這幾年提得很響亮的詞“內需”。

當然,南宋時期的經濟體系與現在很是不一樣,現代經濟學不能完全適用於南宋,但是有些東西仍是共同的,比如沒有了需求,也就沒有了經濟的動力這一點也是適用的。 李雋投入這筆銀子進行重建,促進了需求,也就會促進南宋的大發展。 這點,在後面會陸陸續續介紹到。 (按:這僅僅是我的個人觀點,不到之處還請朋友們指正。 )

第二卷 巴蜀篇 第十八章 重慶戰役

第二卷 巴蜀篇 第十八章 重慶戰役

現在的四川號稱巴蜀大地,巴和蜀是中國古代建立在這一地區的兩個小國家。 這兩小國家對巴蜀大地的開發做出過貢獻,正是他們第一次開發了這塊富饒的土地。

我們都知道是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開創了中國的統一格局。 然而,秦國在最初並不是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前期最強大的是魏國,領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資源最豐富的是楚國,用現在的話不說楚國是“超級大國”,因而曾經一度為人看好,認為是最有希望統一中國的國家。 讓人們意想不到的是,統一中國的卻是並不為人注意、偏處西陲的秦國。

秦國之所以能夠變強,最後統一中國,原因在於商鞅變法的成功。 商鞅變法之後採取的戰略方針是向東防禦,向西發展,兼併西邊的少數民族,經過努力,秦國非常成功,領土面積擴大了,人口也多起來了,秦國也就強大起來。

到了秦惠文王時期,專任詭詐多智的張儀為相,張儀獻計要求攻佔巴蜀,秦惠文王欣然採納了這一計劃,把巴蜀併入版圖,得到富饒的巴蜀大地,秦國更加強大,再把戰略重心向東轉移,秦兵大出與山東六國爭雄,最後統一了中國。

在前文中我也提到巴蜀之地和關中之地是中秦國統一中國的兩大基石,由此可見巴蜀大地的重要性。 正是考慮到巴蜀的重要性,李雋才決定向巴蜀增兵。 以巴蜀大地為中心,在西南一帶展開一場大規模地殲滅戰,把盤踞在西南一帶的蒙古軍隊徹底消滅掉,穩定巴蜀大地,進而穩定西南諸省,為南宋創造更好的戰略態勢。

重慶是西南諸省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建在長江邊上。 是著名的水陸交通城市,也是西南諸省向東交通的出口。 我們都熟悉李白的名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之所以這麼難是因為巴蜀之地缺乏出口之故。 巴蜀地是出了名地盆地,北面、南面和西面都有大山阻隔,要找到一個出口真的是很難,唯有向東因為長江之故有一條重要地通道,這就是尋三峽而下直出湖北這一條道路。

自從蒙哥時代開始,蒙古人就一直在對重慶用兵,想控制重慶然後浮江而下。 攻佔夔門這個極其重要的戰略咽喉,與郢州之地的蒙古兵會合,三路大軍南下,直取臨安。 由於四川軍民的奮起抗戰,蒙古大軍在這巴蜀大地苦戰數年沒有結果,最後卻是蒙哥戰死在釣魚城下,才使得大迂迴戰略最終沒有再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