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步入專業化。兩人分成德法兩派,討論如果我指揮法軍/德軍,我會怎麼辦?
……
YY了不長時間,董毅然和戴安瀾就放棄了,畢竟法國在戰略上的失敗,不是戰術可以挽回的。話題也就隨之轉向中德兩國部隊的對比上來。
裝甲部隊的建設上,中國國防軍絕不遜色於德軍,他們討論了好一會兒,也只覺得各有千秋罷了,實際交戰還要看指揮官的指揮如何。但在傘兵部隊的建設使用上,兩人達成了一致。中國在此處落後了。
在中國,由於龍牙部隊的影響,傘兵更傾向於特種兵,通常會被用於突然襲擊,敵後破壞等等。基本上,不會考慮大規模使用傘兵作戰。這固然有傘兵火力弱,防禦能力差的關係,卻也有思維定式的影響。
像德國使用幾十人,或上百人,突然襲擊奪取某一陣地要塞,這都沒什麼,中國傘兵第一旅也沒少在演習中做過。但幾千,甚至於幾萬傘兵,作為戰役的主要力量使用,像德軍在克里特島和荷蘭那樣,卻是沒有過的。
董毅然和戴安瀾商量了半天,決定寫一份報告,來專門討論這個問題,此外還應該寫一份裝甲部隊的,畢竟兩個裝甲部隊的軍官,卻寫傘兵部隊的,似乎有點兒不務正業。但討論了一會兒,兩人決定,把兩篇文章一起寫,以傘兵部隊為主,配合裝甲部隊為輔,再做一下中德部隊的對比分析。
要不然,別想與孫立人等的報告,相提並論。
決定作了,跑腿收集資料的工作,就只有交給戴安瀾了,董毅然的身體只能來分析整理資料了。
……
不說董毅然和戴安瀾如何完成任務。我們把目光轉向40年5月的戰事。
從5月14日起,德國就牢牢地把戰爭的節奏掌握在自己手裡。
盧森堡彈丸之地,就不說了。
荷蘭還把思維停留在歐戰時期,把遍佈全國的水路看成防禦工事,在德國傘兵部隊的打擊下,荷蘭空軍就像波蘭一樣,被消滅在機場上。完全喪失了空中力量和指揮系統的荷蘭,只堅持了五天,就於19日宣告投降。
比利時則是咎由自取。早在歐戰之前,比利時就宣佈中立,但看到德國失敗在即,比利時又放棄中立,對德宣戰了。三十年代,德國不斷武裝後,比利時深感不安,就放棄了與法國的盟約,再次宣佈中立。不要說希特勒會不會尊重中立國,就算是,估計也不會尊重這種“中立”的。比利時的選擇,完全可以說,是駝鳥級的了。
在閃電戰中,傘兵部隊為裝甲部隊開闢了道路,比利時軍隊一退再退,堅持了兩週,就宣佈了投降。
法國的情況也很糟糕。前線的聯軍既缺乏裝甲部隊,更缺乏反坦克武器,在德軍的閃電戰進攻中,法軍的組織十分混亂,後備軍隊無法調動,法軍一潰千里。
到六月初,聯軍整個被困在英吉利海峽沿岸格拉夫林和紐波特之間,這個以敦刻爾克為中心的三角地帶還在日益縮小中。
按照曼斯坦計劃,德軍應該繼續前進,直接解決掉全部法軍,及英軍國遠征軍。英軍國遠征軍包括了英國常備部隊的大半,如果將其成建制地殲滅在法國境內,那英國在相當一個時期內,也就沒有什麼抵抗能力。
然而——很多事情就壞在這個“然而”上——希特勒在關鍵的時候,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第117章
赫爾曼·威廉·戈林,1893年1月12日生,早年曾擔任第11飛行中隊的指揮官,在歐戰中共擊落22架敵機,是德國的王牌飛行員。值得一提的是,在第11飛行中隊戰後聚會的時候,戈林是唯一未被邀請的隊員。
至40年為止,戈林歷任國會議長,普魯士總理,內閣成員,空軍元帥,四年計劃的負責人……已經成為納粹的二號人物,希特勒的得力助手和接班人。
在40年5月,德軍大勝英法聯軍,把聯軍圍困在敦刻爾克附近地區。戈林卻不甘心自己的空軍處於輔助地位,為了搶功,他向希特勒遊說道,如果征服歐洲是由德國國防軍完成的話,國防軍勢力一定會大漲,這會使元首的威望受到損害云云。
希特勒深以為然。在戈林保證解決戰鬥的情況下,希特勒發出了要坦克部隊停留在運河一線,停止向前推進的命令,而把進攻任務叫給了戈林的空軍部隊。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德國國防軍有著自己獨特的傳統,德國軍官團的影響力極大,是德國陸軍的靈魂。不要講希特勒,就算是德皇威廉,軍官團也不怎麼放在眼裡。對德國軍官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