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一次“拉三”在體力上的付出等於“鏟十噸蝶。”1909年11月,拉赫瑪尼諾夫本人作為鋼琴獨奏者在紐約首演時,也把自己這首協奏曲戲稱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龐大與沉重。從各方面看來“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難度顯然大大超過了後者。
當然;作為大師杯的比賽曲目,“拉三”有些長了些,基辛不可能完整地將整首協奏曲演奏下來,他所節選的;是難度最高的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D小調,奏鳴曲式。
雙臂有力地揚起又落下,一個個沉重有力的和絃,組成了帶有濃重英雄主義色彩的旋律,強有力的切分節奏。透著一股無比剛毅的信念!
第六百九十二章 體力透支
六分音符與二十二分音符交替出現的旋律,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基辛那雙手在藝術之光上,就像是跳著急促而又華麗的舞步一般!
時而是金鐵交鳴般的和絃,時而是華麗的小分句,整個曲子都在一種急速的狀態下有條不紊地前進。這是一種很奇特的感覺,明明很快,但卻讓人感到是那麼有條理、有邏輯,每一條樂句都充滿了理性的思考般,嚴謹而又透著靈氣!
拉赫馬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是整部協奏曲最精華的部分,同時也是最難的部分,如果說演奏一遍“拉三”所付出的體力,就像是“鏟十噸煤。”那第三樂章絕對頂得上七噸!因為